置顶 运城故事 中条山——华夏文明起源地

发布时间 2025-05-25 22:38:41

安全小贴士:以各种理由收取费用(押金、服装费、报名费、充值卡等)均有诈骗嫌疑,请提高警惕。

详细描述

标题: 中条山——华夏文明起源地

分类主题: 文明探源

发布位置: 盐湖区鸿运大巷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东北、西南走向,在太行山与华山间。东段称历山,主峰舜王坪;西段称中条山,主峰称雪花山。

考古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美科学家在垣曲县中条山考察,发现距今4500万年的人类远祖世纪曙猿化石。贾兰坡院士认为:曙猿在中国的发现,是中国20世纪古生物学上又一极为重要的科学发现。考古发现距今240万年的西侯度人最早使用火,学者认为,人类用火在进化史上的一场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西侯度遗址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人类群落,在世界范围也是最古老的文化遗址之一。位于阳城、陵川、垣曲县毗邻区的下川遗址,在中条山主峰历山旁,距今2.6万至1.3万年,考古发出土的石碾盘、磨石和碾锤,表明下川人已经进入农耕时代。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农业时代信息。

河东盐池是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条件,天日暴晒天然成盐,那时井盐、矿盐还没有被发现,海水煮盐还没有被人类开发。河东盐池是当时唯一的产盐地。火与食盐是人类进化的最重要元素,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就是争夺河东盐池。战争在涿鹿(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的郊野展开。《河东盐法备览》载:“解粱亦称涿鹿。”元末诗人王翰《咏解州》写道:“涿鹿城头分曙色,素池如练迴无尘。”称解州“涿鹿”。因为在涿鹿尸解蚩尤,就将涿鹿地名改为“解”,《孔子三朝记》记载了这件事。有学者认为,盐与火相比,盐更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青铜器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发现的绛县境内的西吴壁和核桃耙炼铜遗址,距今3800年,是如今发现的最早的炼铜遗址。
考古表明,中条山有最早的人类远祖世纪曙猿,最早用火,最先进入农耕时代,最早采捞食盐,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炼铜遗址。这些促进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吸引了大多华夏先祖都在中条山生存活动,创造文明。

一、华胥氏、伏羲活动地域

《诗纬•含神雾》曰:“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山海经》《太平御览》《潜夫论》等古籍均记载,华胥氏在雷泽生伏羲、女娲。据古籍载,雷泽在今永济雷首山下。《墨子•尚贤》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清代毕沅注:今山西永济县南四十里雷首山下有泽,舜所渔处。”清代乾隆年间编《蒲州府志》载:“雷泽在永济县首阳山下。”王大有认为,华胥氏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母,“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华胥氏部落居于雷首山下雷泽旁,附近有华胥峰、清华村、胥村、华水、华神庙等地名,是传说中最早的华夏部落。

中条山虞乡段古称昆仑山,山上有昆仑台,又名“凤凰山”。传说是伏羲创先天八卦处。《山海经•海内经》 载:“7.3.9,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7.3.19,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中极之渊。7.3.20,阳污(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山海经》这段话出自《海内经》,海内经记载的地域位置居内居中,即黄河中游的秦晋豫三角区域。这段话说,帝尧、帝喾、帝丹朱和帝舜的居地在昆仑山东北,即平阳,是今山西临汾,昆仑山在其西南,即今永济市虞乡南中条山段;从昆仑山,往西很近的是 7.3.19说的冰夷,郭璞注为“冯夷”,是河伯。冯夷是华阴潼乡堤首人。7.3.20说的阳纡之山,毕沅注:“即潼关也,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毕沅注:“即龙门山也。”不难看出,昆仑山在潼关东,即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附近的中条山。

伏羲、女娲和风后都葬于中条山西端的风陵渡。《寰宇记》:“《考古要录》:‘河中风陵,疑为古伏羲冢。”《太平寰宇记》曰:“河东县风陵是女娲之墓。”《江汉丛谈•地理类八•卷一、风后》:“风后,风国之侯,伏羲裔也。”说风后是风国之侯,是伏羲的后裔。《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三《陵墓二·永济》载:“古风后墓在县南六十里风陵渡。”

二、西王母居于瑶台山

西王母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传说西王母居于瑶台。《山海经·海内经·海内北经》载:“ 7.3.3,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7.3.9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据《海内经》记载西王母居住在“昆仑虚北”,中条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今永济市虞乡昆仑台往北,正是今夏县瑶台山。两地相距50余公里,而“7.3.3”至“7.3.9”间的距离,也就是50余公里的样子。因此,瑶台山应该是《海内经》记载的西王母所居之地。

三、西阴是嫘祖养蚕缫丝地

西阴文化将中国先民养蚕缫丝的历史定格在距今4500年至6000年间。西阴位于中条山下的夏县尉郭乡西阴村北大灰土岭上,传说嫘祖在此养蚕缫丝。《史记▪五帝本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自古夏县西阴村一直有“先蚕娘娘”庙,供奉着“先蚕娘娘”,惜毁于上世纪战争年代。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如果西阴村的半个蚕茧化石鉴定不误,那更使人联想到嫘祖发明了养蚕的故事。”这也与《绛史》说的“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相合。

2020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师生在夏县师村遗址发掘出土四个石雕蚕蛹化石,测定距今6000年前,比西阴遗址发现的蚕茧化石早500年,证明距今6000年前,运城先民已经进入养蚕缫丝时代。

四、炎帝、黄帝、蚩尤活动地域

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中写道:“炎帝……则又东迁,是神农厘山、历山在太行山南麓蒲山(又名薄山,又名厉山),甘枣山、共水、东20里历儿之山及又东金星山、牛首山、霍山、鼓镫山,历山为冢,……大体华山附近为炎帝,历山、釐山、历儿山、蒲山是神农氏所居。”历山、釐山、历儿山、蒲山是中条山的别名,炎帝东迁,到了厘山、历山在太行山南麓蒲山(又名薄山,又名厉山)。即今中条山西段至河东盐池一带。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我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考》写道:“炎帝及黄帝的氏族居住陕西,……他们大约顺北洛水南下,到今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今山西省南部沿黄河的区域,姬姓的建国很多。”郭郛《山海经注证·第五章 中山经·第五节 中次五经》曰:“东三百里,曰首山,……(1)首山,毕沅注:疑即蒲州首山,《水经注》云: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郝懿行注:《史记·封禅书》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国。五山,黄帝之所常游,首山其一。”说明黄帝常游中条山的首山。

《诗传旁通》卷十曰:“蚩尤封域有盐池之利,今河东解池是也。”《太平寰宇记》“山西安邑”条:“蚩尤城在县南十八里。”据古籍记载,蚩尤最初居于河东盐池,后与黄帝在盐池旁爆发战争。

五、尧、舜、禹活动地域

1、尧都蒲坂
《通典》曰:“尧旧都在蒲。”是说尧最初居蒲坂。《水经注》云:“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说明雷首山又名尧山,山上有“尧城、尧王台”。《阚骃十三州记》曰:“蒲坂,尧都。盖尧常亦都此,后迁平阳。”《竹书纪年》:“尧游于首山,杜预注: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东南,即‘尧’山。《地理志》:蒲坂有‘尧’山。”《诗谱》郑玄注:“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处,此后乃迁河东平阳。”郑玄所说的尧旧都之地在“太原晋阳”,尧时的太原晋阳是今运城市的闻喜、绛县和永济市一带。

2、虞舜活动的圣山。
汉代扬雄《河东赋》:“登历观而遥望兮,嘉虞氏之所耕。”颂舜在中条山稼穑。据郭郛《山海经注证▪ 中山经》载:“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注(1)历儿之山,毕、郝注:即历山也,在今蒲州府南,《水经注》云:河东郡南有历山,舜所耕处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蒲山亦名历山,即此也,盖与薄山连麓而异名。……此历山在薄山——雷首山之东,相距二十里,为中条山脉——雷首山十二山的第二山,帝舜居此山为重要图腾祖山。……(3)郭郛注:此历(儿)山是各图腾氏族所祭祀第一座最庄严隆重的神圣山峰,祖山,故称冢,即第一座圣山,帝舜所居山,冢山。”说明舜所居的历山是“祖山,故称冢”,亦“即第一座圣山”,舜后来建都蒲坂。

3、禹巡视活动的地域禹建都安邑,即今夏县,会诸侯于(今平陆)茅山。禹卒葬的会稽山,吕思勉《帝国前史•第七章五帝事迹•第三节禹治水》中写道:
《吴越春秋》、《越绝书》皆谓禹上茅山,大会计,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水经注》:会稽之山,古称防山,亦曰茅山。房即舜封丹朱于房之房,亦即陟方乃死之方。以茅津、茅城推之。《左氏》文公三年,秦伯伐晋,自茅津济,《水经注•河水》:河水东过陕县北,河北有茅城,故茅亭,为茅戎邑。陕县今属河南。地望正在大阳。

吕先生考证详细,认定禹会计诸侯在大阳(今平陆县)的茅山,禹崩后也葬在今山西平陆县茅山。禹是华夏部落首领,他活动地域在华夏族境内。
禹治水在中条山留下大量遗迹,《水经注·河水》载:“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曰砥柱也。”传说禹治水开凿了三门峡。禹凿龙门的传说,发生在今河津市境内。今芮城县大禹渡,传说禹在此治水。

六、上古宗教圣山

中条山夏县境内有巫咸山,被古人认为是“十神升降”的地方。关于巫咸山,《水经注▪涑水》:“涑水又西南过安邑县西。安邑,禹都也。……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经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谷口岭上,有巫咸祠。”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洪水解》中写道:“按《汉书•地理志》巫咸山在安邑县南。董祐诚说:‘在今夏县东,亦即中条山也。’很是,巫咸山为‘十神巫升天’的处所,虽说在帝颛顼‘绝地天通’以后,只有南正重可以从那里升天,传达天神的命令,可是巫咸山仍然继续为宗教中的圣地。”

七、夏都安邑

运城市境内多处称:“夏墟”,古人认为是夏朝留下的遗迹。《尚书正义·甘誓》:“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夏启嗣禹位,伐有扈之罪。”启率领军队翻越中条山,渡过黄河,南征豫西。启取得胜利后,率领军队返回安邑都城,在今夏县瑶台山检阅夏王朝的联军。《竹书纪年》:“帝启元年,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享诸侯于璇台。”

八、商汤多处遗迹

《尚书•汤誓》:“伊尹相商,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商汤在今运城市境内的鸣条与夏桀决战,打败夏桀。《平阳府志•亳城》载,“垣曲县西北十五里,相传汤自克夏,归于亳。即此”。说垣曲县的亳城是汤消灭夏桀军队后驻扎在垣曲县的亳城。汤王山位于闻喜县境内,山上有汤王庙、商汤屯兵处,传说是商汤屯兵之地。汤王故里,运城市盐湖区汤里村,村里有“汤王故里”石碑。祭成汤于汾阴,《蒲州府志•事纪》:“隋制使祀先代帝王,祀舜于河东,以皋陶配;祀成汤于汾阴,以伊尹配。”

诸多华夏先祖居于中条山,创造了华夏文明,足证中条山是上古最重要的山脉。

文图|叶予青

联系人

社区1号

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