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16-1-30 02: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img>
王静委员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img>
李志强委员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img>
解军委员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img>
樊秀清委员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img>
王亦委员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img>
张子玉委员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img>
许进娥委员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img>
任建国委员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img>
张慧霞委员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img>
贾国华委员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img>
刘正委员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聚焦改革发展布局 共谋富民强省大计——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img>
赵建国委员
   
编者按
    1月28日,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王静、贾国华、许进娥、王亦、李志强、刘正、任建国、张子玉、解军、赵建国、张慧霞、樊秀清等12位委员,代表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或以个人名义先后发言,就发展康养产业、国企改革、推进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发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新型城镇化、去产能、山西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社会精准扶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高校转型、实施汾河绿道战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等建言献策。这些发言既包括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计,也包含了百姓具体的民生事务,充分反映出委员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富民强省的担当情怀,特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王静委员代表民革山西省委发言——
引领康养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康养产业(健康与养老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涉及民生福祉,又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可以打造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我省康养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开局,但也存在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位、产业内容块状分割严重、医养融合发展存在困难等诸多问题。
    建议尽快出台《山西省健康与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引领康养产业快速、有序发展,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山西省康养产业发展推进小组。加强统筹谋划,促进康养产业合理布局。优化投融资环境、创新筹资形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大力发展中医药旅游项目的养老服务新业态。强化养老服务业人力支撑,扩大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规模,吸纳更多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完善医养结合的各项政策,医养实现“无缝对接”。建议编制《山西省康养旅游规划》,整合我省各类旅游产品资源,将我省打造为集康体疗养、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旅游胜地。
李志强委员代表民建山西省委发言——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新型城镇化推进速度的快慢、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化解、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内需扩大和产业升级,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面对未来的时与势、艰与险,亟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建议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四个更加注重”:在发展动力上,要更加注重内生性推进;在发展方式上,要更加注重成本运作;在发展空间上,要更加注重“均衡型”发展;在发展质量上,要更加注重人本位导向。要以“转移人”“满足人”“发展人”为主线,变速度城镇化为深度城镇化,逐步实现广大农民兄弟的“安居梦”“创业梦”“市民梦”。要创新结构供给,着重解决“进得来”问题。创新要素供给,着重解决“融得进”问题。创新制度供给,着重解决“过得好”问题。
解军委员代表农工党山西省委发言——
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十二五”以来,我省不断强化政策保障、完善项目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培育典型引领,快速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客观地看,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资金短缺、农户参与度低,投资强度较弱;农业科技含量及现代化程度较低;园区经营主体单一,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等。
    建议注重顶层设计,培育多元主体。从政府层面看,要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承载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园区层面看,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筹措建设资金,主动吸纳农户参与,使农民在参与园区生产、经营中,实现土地保值增值。构建创新机制,奠定发展基础。鼓励自主研发;设立孵化器助推;创新依托机制;建设标准化基地。调整完善政策,助推园区发展。完善财政土地政策;打造统一地域品牌;实施人才兴园战略。
樊秀清委员代表山西省工商联发言——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是激活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增强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注重发挥民营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富民强省的作用。但是,民营经济自身还存在总量偏少、层次较低,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产业偏重、结构不优,创新不强、能力较弱,品牌建设不足、集群效应不明显等问题,民营经济发展外部要素不足、发展环境不优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建议要激发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必须进一步抓落实,营造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进一步出实招,引导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补短板,引导民营企业管理创新;进一步促成长,加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力度;进一步促融合,利用“互联网+”提升民营企业的营销水平;进一步挖“富矿”,完善凝聚晋商力量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转观念,不断改善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
王亦委员发言——
深化“三清单”执行 建设服务型政府
    “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详解了简政放权的改革思路,是监管创新,也是管理挑战,提出不易,而要真正贯彻落实下去更难。难在如何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真正管住政府的权力,如何让“负面清单”不至于变成新的“镣铐”,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抓好执行这个关键环节。
    建议要通过“加、减、借”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做好“减法”,大幅减少政府对经济资源的直接控制,减少部分公务人员人为、主观、人情等倾向性,减少行政审批和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加法”,增强改革的配套性、协同性、联动性;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有关部门不妨借鉴“巡视”与“督查”的方法,对下放和取消的审批事项进行调查,对拖延改革、变相增权的现象要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还要学会“借力”,善于借助社会的力量,发挥合力。通过清晰界定和严格执行政府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张子玉委员发言——
实施精准扶贫 推进精准脱贫
    发挥自身优势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要课题。吕梁泰化集团在离石区信义镇康家岭村,提出了以流转土地、劳动力转移、传统农业转型和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城镇化、村企联建一体化的“三转三化”发展思路,开辟了社会力量助力扶贫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我们感到扶贫工作还存在“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的局面。
    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社会力量扶贫的宣传力度,广泛报道社会力量助力扶贫的典型事迹和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各界的认同感,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建议制定出台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土地流转以及基地建设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同时对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力量进行重奖、表彰,以此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有关部门应及时总结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广示范,提高社会力量扶贫精准度。
许进娥委员代表民盟山西省委发言——
深化转型综改 释放企业活力
    我省从2010年底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各市围绕改革试验的顶层设计,布局实施、协调推进,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总体上看,我省的经济转型发展工作缺少实质性进展,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建议政府方面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充分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变主导为引导,为企业减负,为企业松绑,释放企业竞相转型发展的活力。要着眼发展实际,传统产业转型的路径主要在于延长其上下游产业链条,要努力形成规模大、循环长、耗能低、前景好的产业链。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先壮大新兴产业,在“先”的同时要突出“优”,快速占领新兴产业市场。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但关键是向哪里转、怎么转。要真正使企业在科学分析经济新形势,准确研判行业未来走势和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快速健康转型。
任建国委员代表民进山西省委发言——
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是山西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重要突破口。当前,通过强化顶层设计、践行丝路战略、构筑交通网络等举措,山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主体缺位等不足。
    建议我省各主要新闻媒体要在山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营造浓厚的省内外舆论环境。各市县要成立“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做好规划、方案,推进落实。政府要当好“互联网+”的引领者与推动者,构建“网上丝绸之路”,畅通贸易渠道。应在总体规划中加入民企参与的规划,鼓励支持民营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应吸收包括政府、企业、媒体、研究机构、高校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组建丝路研究院等智库机构,深化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社会、经济、风俗习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构建以高校为载体的人文交流平台,在旅游、文化、体育、医疗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鼓励中国学者、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访问、学习。
张慧霞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发言——
实施汾河绿道战略打造历史文化长廊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人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被誉为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拥有女娲等神话人物以及黄帝、尧、舜、禹等历史人物的文化遗址资源,还有印证华夏文明历史的丁村遗址、陶寺遗址、曲村-天马遗址、侯马新田遗址等国内著名的考古文化遗存资源。这些丰富而深厚的华夏历史文化资源,至今还没有通过创新要素的整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建议近年来,我省实施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应把推进汾河绿道建设与打造“山西华夏历史文化长廊”融合发展,通过在汾河绿道建设中创新、整合华夏历史文化要素载体,在我省实施汾河绿道战略,打造独具特色的华夏历史文化长廊,进一步擦亮山西文化旅游品牌,带动第三产业繁荣,助推经济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贾国华委员发言——
加快国企整合重组 形成握指成拳效果
    国有企业是我省经济的支柱,对我省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因此,做好国企改革,是关系我省实现综改转型、“六大发展”的重要环节。
    建议加快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山西现在有七个省属煤炭集团,省内煤炭企业不仅要和省外大的集团竞争,省内兄弟单位间也存在内耗掣肘的现象。因此,建议以实现煤电煤化工产业“规模化、大型化、基地化、一体化”为目标,将这七个省属国有煤炭企业集团根据地域、煤种、下游产业进行重组,形成晋北动力煤、晋中炼焦煤和晋东无烟煤三大集团,并将下游的电力、化工、建材企业进行整合,解决冗员分流问题,形成“握指成拳”的效果。加快社会职能改革,为国企“减负”,轻装闯市场。国企要深化改革,必须首先通过重组或剥离做纯粹的国企,即实现同一国企功能的单一化。同时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企竞争力。
刘正委员发言——
通过司法程序 助企破产重整
    我省煤企要摆脱困境,通过司法程序,进行破产重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破产重整程序是目前世界各国公认的挽救企业、预防破产最有力的法律制度之一。可使企业债务归零,大大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财产得到司法保护,避免被哄抢的风险;可避免造成大量失业,维护社会稳定。破产重整可使债权人获得高于破产清算的清偿比例,最大限度回收债权;使企业引入战略投资人,优化公司治理,优化产业链。
    建议针对我省情况,建议政府引导与市场结合共同成立产业并购互助基金,支持企业重整。在消化债务的基础上,筹集增量资金介入接盘。组织地方政府相关岗位领导和干部加紧重整知识的学习。支持本土律师事务所参与破产重整,培育本土专业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经验。就税务、工商、土地、金融等与企业重整关系密切的方面专题研究,出台具体适合企业重整的政策。建议省高级人民法院尽快修改相关规定,降低重整案件的受理标准,给企业一个破产重整的机会。
赵建国委员发言——
促进高校转型 积极服务“双创”
    坚持科教兴晋、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山西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到2020年,山西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的总体目标,大力促进山西高校转型,积极服务创新创业势在必行。当前,我省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专业布局及发展不合理,专业设置存在趋同化;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经费投入不足。
    建议促进高校转型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高校与企业三者的关系。要注重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重点要在专业设置、教师遴选、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建立完善适应转型发展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完善鼓励转型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左燕东 王早霞
本版图片:本报记者李兆民
9907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