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引进社会资金保护岌岌可危的古村落

705 0
发表于 2016-1-29 12:08: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报1月28日讯(记者 赵德伟)今年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决定以村为单位,建立基础档案体系和数据库,从而推动全省生态农业、特色旅游、文化建设,这与省政协农工界别全体委员的提案内容相得益彰。在今日召开的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农工界别委员建议我省创新制度,推动我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全覆盖,从而为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打好提前量。
    我省是古建筑大省,目前我省的“国保”单位居全国之首,但尚未被确定为“国保”“省保”的5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大多数难以得到各级政府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有效保护,在不断加快的城镇化步伐中,相当一部分不可移动文物日益面临着拆迁损毁、自然坍塌甚至灭失的危险。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山西省委常委马卫军表示,总体来看,我省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古建筑整体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古村落保护存在诸多难题,文物存量庞大,维修保护任务繁重,得到有效保护的覆盖面极其有限。“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现有法律框架下,应考虑以认领方式引进社会资金,参与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在认领文物产权关系不变,监督责任主体不变,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前提下,可以将文物的部分合法利用权让渡给认领人。这样,很多有价值但岌岌可危的古村落,就可最大限度地借助社会力量得到及时修缮和有效保护,并尽早实现其利用价值。”农工党山西省委副主委、省政协委员王爱萍表示,我省数量如此庞大的不可移动文物,单靠政府投资保护是不现实的,只有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才能逐步实现文物保护的全覆盖。
    今年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中明确指出,我省将通过乡村的历史脉络、文化脉络、发展轨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和乡风民俗等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梳理,以村为单位建立基础档案体系和数据库,保护和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态,推动全省生态农业、特色旅游、文化建设。对此,马卫军表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其实和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相得益彰,要推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全覆盖,地方立法工作必须先行。
9833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