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柳宗元《晋问》篇和柳园《晋问》碑(下)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12-7 1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学者指出,“民利,民自利”,主要是指经济生活领域,不过多干扰百姓,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利益。更有论者指出,柳宗元在此构筑了一种伦理经济模式,或称伦理道德模式化的经济社会,在这里道德政治与经济社会是有机统一的融合关系。又有论者指出,柳宗元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倡导伦理经济思想,要当政者轻徭薄赋,同时又提倡民众要俭朴、谦让、和睦和淡泊自娱等。这样上下结合,形成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其中体现的儒家治世理念,就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者爱人”“爱人以德”的仁义观,更见孟子倡言的王道仁政和以民为本的思想。柳宗元提出的俭、让、谋、和、戒和恬愉的信条,应该就是孟子所谓的“仁者无敌”的王道精意。

《晋问》凝聚柳宗元的河东情结

《晋问》的前六部分,除第一段的表里山河和第六段的池盐之利外,其中的二、三段都是抓住了一点因由,大肆渲染,如写太卤之金、棠溪之工,形容兵器之精良。棠溪是指今河南西平,相传那里古代出的棠溪剑为天下第一。而第三段“晋国多马,屈焉是产”中的“屈”,古邑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吉县北,盛产良马,《左传》有载。而第四段的“晋之北山有异材”,其景则完全是由想象而来的状写。第五段是借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虚拟了一场鱼群逆水而上,人们设网捕捞的壮观场景。如果说第一段写的表里山河,是作者从书卷和听闻中得到的地理知识,那第六段写的池盐之利,猗氏又称解池之景,若非身临其境的细致观察,是断然写不出来的。我们不妨把这一段翻译出来,可见尽写制盐技术操作的娴熟之笔。“猗氏之盐,晋宝之大”,在唐朝已是“唐之富庶,盐税之半。”而且制盐工艺经过盐工们的不断改进,到唐朝时已由“天然结晶、集工采捞”,逐渐形成完善的“垦畦浇晒”法,使解盐生产进入了新时期,产量达到了成倍的增长。且运盐之途,文中写的东、西、南三道,唐时西有姚暹渠水路,南经中条山道,这都是如实写“猗氏之盐”的生产工艺。柳宗元不能随意虚构,应当是经实地观察,加之他的才情,才能写得如此活灵活现。这样说来,柳宗元定然回过河东祖籍。然而,他却在一篇《送独孤申叔侍亲往河东序》中,说明他对河东的向往之情。有句“河东,古吾土也,家世迁徙,莫能就绪,闻其间有大河条山,气盖关左,文士往往仿佯临望,坐得胜概焉。吾固翘翘褰裳,奋怀旧都,日以滋甚”,显然是他处于仕进之时的情结。这之后直到33岁前,他身为朝官,做到了礼部员外郎,而在他的文章里,也未能找见片言只字说明他回过河东。当然,此后他一再南贬,以至客死他乡,更是不可能回过河东了。为此人们都在他的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尽管也有肯定的回答,但也只是推理所得。《晋问》已经淋漓尽致地表明他炽烈如火的河东情结。
柳宗元《晋问》篇和柳园《晋问》碑(下)
柳园《晋问》碑书事的前后

柳宗元祖辈时已由河东外迁。柳宗元生在长安,长在长安,仕进在长安,贬谪在南国,世称“柳河东”。永济为纪念他,新千年之初,开始建设柳园,这是一座以柳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柳园大门有一副楹联为笔者所撰:河东古吾土,一语情钟梓里;先生称晋人,千秋心仰唐贤。语中有句取自他的美言美文,藏头字是他的河东先生之称。柳园占地306亩,开始园内的文化内涵需要专家设计,其时我以柳园文化顾问的名义,邀请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副会长、柳州柳研会会长谢汉强先生来园指导。先生此前已是多次来过永济,他对这块柳宗元的祖籍之地情有独钟,多经考察,前后9次,被誉为“九下河东播芳馨”。当时他的主导思想是柳园每块石头都要有文化,因此对柳园作了总体文化设计,并为柳宗元纪念馆题写馆牌。然而,对馆院的石碑文却难确定,先是考虑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这应该说是不错的选项。因为,广西柳州的罗池是柳宗元生前常游之地,也是他去世后寄放灵柩的地方,而后这里就成了他的祠庙选地。他生前的好友韩愈写了罗池庙碑文,宋时大学士苏轼为之书碑,这样也就有了此后的“三绝碑”,即柳事、韩文和苏书。若柳园大碑书写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文,亦然是柳事、韩文,加之名家书写,这样北南相对,也不失为美谈。但思之反复,仍有不尽之意。于是就有了另一种考虑,把着眼点放在了《晋问》篇上。因为它是柳宗元最有名气的一篇文化散文大作,文字长达三千余言,行文如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气势恢宏;慕景状物,生动逼真,美轮美奂。也难怪谢老先生赞不绝口,一再推荐,这是绝对的大美之篇,而且其中饱含着柳宗元的河东情结,也可视为他为河东写就的故土颂歌,何乐而不用呢?然而,面对洋洋几千文字,碑面再大,又如何能容纳得下,只有选用其中段落。接着,2007年的中国永济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永济召开,主会场就选在柳园。柳宗元纪念馆经过紧张的布设实现了初步开放,美中不足的是碑面还是一片空白。此后又经延宕数年,时值柳园纪念馆的全新布设,碑刻也得以同时进行。

这个碑面高约4米,宽度1米,碑文摘取《晋问》首段,近500字。这一首段是全篇的总起,描绘了晋地的表里山河、居势险要、土地肥沃、物阜民丰,正如文中所述的“诚晋之美矣”!于是我去了太原,找到了著名书法家赵望进先生,他是我永济中学和山大中文系的老学长,当我说明来意,他一口应允,并一再表明,为永济作贡献,不讲报酬。而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对《晋问》一文,早就熟读于心,说着他随手找出《晋问》全篇的译文之作,那是山西大学中文系老教授、国学大师章太炎弟子姚奠中先生和他的弟子合译。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样就有了柳文、姚译和赵书,真谓可人心意。不久,望进兄按照碑面尺寸原样寄回书作大件,是他的拿手隶书字体,含有篆意,也是他的创见。随后,他又推荐了晋中市和运城市的名家工匠,我们选用运城的工匠。刻碑之事,很快动工。待柳宗元纪念馆全新布设完成,通过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晋问》碑文也可光鲜靓丽地面对游客,人们在碑前拍照留影,也是一件惬意快事。

2021年春夏之交,运城广播电视台到永济柳园摄制《河东清风行》系列片的《吏为民役,造福一方——河东柳宗元》专题片,片头有朗诵《晋问》中的片断,片尾又现《晋问》碑文的图景,亦可说明《晋问》在其中的重要位置,这个专题片的传播,让运城人对柳宗元的《晋问》有了更深的了解。

祁世坤/文
84466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