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十八般武艺里,剑与箭同列,各铸辉煌。剑侠舞剑崇德,谓之“剑道”;“神射”开弓重仁,誉之“箭魂”。
先秦时期,盛行“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射”者,就是指射箭。比试射艺,重在遵循“射礼”:无论输赢,射者都要落落大方,彬彬有礼;赛后,胜者要为落败者斟酒,败者则要双手举杯一饮而尽,以示回敬。
弓箭,最早并非兵器,而是古代先民狩猎生存的工具,对人类进化繁衍不可或缺,功不可没。后来用于争战,以其远距离精准射杀功能,称著于世,颇受青睐。
无论弓箭威力如何强大,中国先民均传承“箭礼”,恪守“箭道”,将弓箭作为传递“仁德”的载体,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一
相传,远古帝尧时期,天上突然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把大地炙烤成一片焦土,河湖干涸,青山无绿,几无噍(jiào)类。
天神后羿悲天悯人,悖逆天帝之命,奋力张弓连射九箭,直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其一正常运转。自此,天行健,地势坤,阴阳有序,万物景明。
后羿射日拯救了世界,延续了生命,造福万民,被尊奉为“箭神”。“后羿射日”同“女娲补天”一样,开创了人类新纪元,名垂创世千秋。
如果说“后羿射日”还只是原始先民欲战胜天灾的愿望与憧憬,那么他们用兽皮、兽骨做成弓箭,射杀猛兽,抵御危害,并获取食物,则是实实在在的生存之道了。
二
箭,又名矢。《方言·九》:“箭,自关而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关西曰箭。”《急就篇·三》:“**箭矢铠兜鉾。”注:“以竹曰箭,以木曰矢。”
作为兵器,箭可以远距离杀伤敌酋,于万军之中奇取敌上将首级。军失主帅,群龙无首,必然不战自乱。故连不会用兵的诗人杜甫,也大声疾呼:“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在古代中国,最善射者要数养由基。《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之。”后世以杨代柳,遂有“百步穿杨”之谓。
校场比武,百步穿杨,固然精彩,吸人眼球,却比不得沙场鏖战,浴血成名,一鸣惊人。若论以箭制胜的典范,唐之薛仁贵鲜有其匹。
薛仁贵,生于龙门(今河津市),起自伍卒,拔于军阵,终为元戎。更有戏说,他还身居九五,当了皇上。总之,他像鲤鱼跃龙门一样,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为报效国家,投军征战,屡立功劳,却受主帅张士贵所忌,让其充当了伙头军。在攻打天山之战中,敌守军凭险抗拒,频发檑木滚石,唐军寸步难行。此时,只见薛仁贵挺身而出,连发三箭,射死了敌军主将铁勒金牙、银牙、铜牙三兄弟,使唐军一鼓作气攻克天山。这就是史书有记的“三箭定天山”传奇。
说到善射,许多人不知,大诗人李白也是豪气纵横的佼佼者。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曾在鲁地拜剑侠裴旻为师,学得一身好武艺。浪迹幽州打猎时,他偶露峥嵘,“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鸢”,尽显箭侠雄风。
三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大汉王朝用人失察、失误,埋没人才的典型个例。冯唐初为郎官,历仕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直言敢谏,宦海沉浮,直到耄耋之年,仍未受到重用。
比起冯唐,“飞将军”李广的命运更为坎坷,令人唏嘘。他从小习武,弓马娴熟,膂力过人,胆识出众。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抗击匈奴南侵的战斗中,凭借“神射”,一战成名,屡建奇功。
遭忌被贬后,李广报国无门,闲居蓝田山中,郁郁寡欢。一次夜间围猎时,他把一块大石误认为虎,发箭裂石,箭镞深陷,拔之难出。消息不胫而走,天下争传。唐诗人卢纶赞曰:“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商隐亦有感而发,高歌:“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
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仰天长叹。然而,这还不是最难堪的。一次,李广酒醉夜行,竟被巡夜的霸陵县尉强行拦下,还讥讽说:“就算你还是昔日的‘飞将军’,也别想飞过此地。”李广无奈,只好留宿一晚。这便是“霸陵呵夜”的由来。
虎落平阳被犬欺,凤凰落架不如鸡。李广纵有万夫不当之勇,对于趋炎附势的宵小之徒,也只能嗤之以鼻,不予理会。
四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刀光剑影之中,飞箭疾如流星,善射者各展其能。不过,射技难分伯仲,人品却大有不同。
老将黄忠,字汉升,宅心仁厚,武艺精良,不但善使大刀,亦擅骑射。他委身长沙太守韩玄,与来取长沙的关羽对阵。两人大战百余回合,难分胜负,不料马失前蹄,将黄忠掀翻倒地。关羽惺惺相惜,不忍加害,约定明日再战。
次日,两人交手,黄忠诈败,拖刀回走,关羽紧追不舍。忠“引而不发,跃如也”!最后也只是射落了关羽的盔缨,让他知难而退。一对英雄因箭结缘,后来同为西蜀“五虎上将”。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是吕布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骄人名片。他的一枝方天画戟轮动如飞,出神入化,威震沙场,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也只是勉强略占上风。不惟方天画戟神鬼见愁,吕奉先的射技亦甚是了得,“辕门射戟”,是他傲视群雄、自我炫耀的惊艳表演。
然而,吕温侯虽然自恃其勇,天马行空,最终却因轻狡反复,甘当“三姓家奴”,被曹操所败,折戟沉沙,殒命白门楼。
五
作为兵器,弓箭自有别的冷兵器难以企及的神武之力;如若用于政治博弈,更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巨大能量。
响箭,即嚆矢、鸣镝,是古代战场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公元前284年,燕、赵、楚、韩、魏五国联军伐齐,闪电般攻克齐都临淄等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在苦苦死守。
齐将田单绝地反击,以火牛阵大败五国联军,兵临聊城。燕大军退至聊城,坚壁清野,固守不出;田单欲战不能,围城寻计,等待奇迹发生。
聊城是侠士鲁仲连的故乡。为拯救战火中的父老乡亲,他以一箭书信,陈事明理,告知燕军守将,死守孤城,“非忠、非勇、非智”,是“行小节,死小耻”的愚陋之举,使燕军明理,弃城而去。
一箭书信劝退百万燕军,即彰显了鲁仲连的雄辩天才,亦印证了“书箭”巨大的政治分化瓦解作用。
六
披坚执锐,血战沙场,难免有中箭落马之虞。对不幸中箭受伤者而言,不失气概,不惧危殆,方显英雄本色。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写了魏将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在与吕布手下高顺作战中,夏侯惇冷不防被暗箭射中左目。他忍痛拔箭,连眼珠一齐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吞下眼珠,挺枪复战,“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
威震华夏,英武绝伦的盖世英雄关羽,在攻打楚城时,流矢中其右臂。这是一支毒箭,不及时救治,必致伤残,甚至危及性命。神医华佗闻讯,赶来为关羽刮骨疗毒。他担心关羽忍受不了剧痛,要用铁环为其套臂,布套蒙目。关却若无其事地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环?”说罢,继续与马良对饮、弈棋,直到手术完毕。华佗惊叹:“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如果说《三国演义》并非史实,多有虚构,不足为凭,那《左传·襄公二年》所记的“集矢”,可就是历史的真实一幕。“楚君以郑故,亲集矢于目。”楚君即楚共王,他为救郑国,在鄢陵之战中,亲冒矢石,被晋军射伤了眼睛,而毫无惧色,继续指挥战斗。虽最终不胜,亦可歌可泣。
七
在古罗马神话故事里,有位爱神名叫丘比特。他用“金箭”射穿男女双方的心,使其迸发出爱情的火花,执子之手,永结同心。而中国古代以箭为媒的故事,则更充满东方文化的浪漫情致。
新唐书《太穆窦皇后传》记,北周定州总管窦毅为女择婿,于厅屏上画了两只孔雀,让前来求婚者各射两箭,约定能中二目者许之。众人跃跃欲试,争相挽弓,皆不中。时镇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不慌不忙,最后射之,连中孔雀二目,成为乘龙快婿。史书称之为“幸雀屏之中选,宜龟筮之叶谋”。
除了官宦人家的“雀屏”择婿,民间流传的“铁弓缘”,则更富有戏剧性。早年盛演不衰的《铁弓缘》《锋箭头》等,演绎的以弓为媒的戏剧故事,无不充满平民情结,老百姓喜爱有加。
八
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是中华民族反对侵略,追求世界大同的仁爱胸怀、大美风范。古代先民大而化之,推而广之,亦把本为兵器的“矢”,当作休闲娱乐之具、测时记刻之器。
在古人投壶游戏中,以矢为筹,投中多者获胜。《礼·投壶》规定:“投壶之礼,主人奉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秦昭王令工施钩梯而上华山,以松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
漏壶,也叫漏刻,是古代的计时器。壶中注满水,内设画有刻度的漏箭,昼夜百二十刻,分计时辰。《六韬·分兵》:“明告战日,漏刻有时。”《明史·职官志三》:“絜壶正知刻漏,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以考中星昏旦之次。”范成大有诗云:“宝马十年听漏箭,扁舟一雨看潮痕。”
令人惊奇的是,古人还把用皮革制成的“矢箙”(箭囊),当作侦察工具,探测敌情。沈括《梦溪笔谈·器用》:“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
九
弩,是一种用机械发射的弓,其最大特点是射程更远,可集束连续发射,犹如二战时期苏联制造的秘密武器“喀秋莎”,威力巨大,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争走向。
对于弩的出现,中国古代有头脑的军事战略家,既高兴又无不担忧:强弩之末,难穿鲁缟。连薄如蝉翼的鲁缟都穿不透了,强弩还有什么用?由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成事在人不在天。只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再加武库的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立于不败之地!
赵战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