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仓”?顾名思义,就是收藏谷物的米仓、粮仓、仓储、仓房等。
“仓”最早出自管仲《管子·牧民》俗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充分阐明了粮食储藏的重要性,同时也佐证了“仓”具有悠久的历史。
常平仓,始创于汉宣帝五凤年间,在我国粮政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历史上流行最早,由国家经营,以平稳粮价为主要目的之储粮仓库。
清雍正十一年,通州知州胡廷琦在州署后堂东北(今城北粮站及通中部分),建常平仓30间。清雍正十三年,知州张桐在州治东改建北新人字仓27间。清乾隆十二年知州董权文在紫琅书院建常平仓25间,清道光二十九年重建。类似常平仓的还有通济仓、丰备仓(又名丰裕仓)、积谷仓等。
据《南通市粮食志》载,南通的粮食储藏,从明、清到民国,都建有常平仓、积谷仓、社仓、义仓等粮食仓库。粮食仓库有官营和民营,且仓名都有一定含义,不得随便而取。
就常平仓而言,常平代表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音“笛”,买进),谷贵时减价而粜(音“跳”,卖出)。说到底,叫作长期平衡。
无论是官营仓,还是民营仓,直至后来的区、乡粮仓等,都与民生有关,都是为拯救困难民众而办。
管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