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猗氏故城与猗顿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11-9 17: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到临猗县,众所周知它是由原来的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而来,而猗氏与猗顿有关,也毫无疑问。这其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何以由一人为县名,想必清楚来龙去脉之人并不多。
猗氏故城与猗顿
10月28日,带着疑问和好奇驱车前往临猗县,寻访这座千年古城——猗氏故城,探秘一代大商猗顿创业致富的故事。

寻访故城所在
猗氏故城与猗顿
猗氏故城又名猗顿城,找到该遗址,可以说相当不容易。

一路导航到了猗氏镇,可是连问了几人,竟都不知猗氏故城在哪里。随后,联系到牛杜镇王寮村一位多年研究猗顿文化的老师赵兴中,他带着笔者找到了当年的故城所在。
猗氏故城与猗顿
站在遗址现场,只见一条公路横穿城池而过,高大的城墙经千年风雨剥蚀,如今只剩层层夯土,上面长满了酸枣树,隐没在田。不知每天开车途经此地的人,可曾注意到公路旁那一片高高的黄土堆,可曾知道这里一千年前是一座美丽而繁华的商城

据赵兴中老师介绍,现存城墙周长5公里,由此可见当年猗顿城的规模宏大。

这里曾经有多辉煌呢?据说猗顿富可敌国,他畜五牸、兴三园、贩盐鉴宝,方圆百里,皆属其有。而由他的畜牧业、林业、盐业等产业带动的住宿业、餐饮业也十分兴旺。因经营范围广,其需要用人也多,那时劳务市场的主力军多是奴隶和战俘,而猗顿一介布衣,根本没有资格使用奴隶。但他有一颗仁爱之心,招工、雇工多是穷苦百姓、逃亡的奴隶、获罪的官员。不仅如此,他还广设门店,搭棚舍饭,让流离失所的人安家落户。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聚集而来,形成一个居民区(今王寮村不远的铁匠营村东)。因这里住的多是猗顿安置的离乡背井的贫民,所以人称猗顿城。

后来,此城西汉高祖二年置县,名为猗氏县,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北周成武王元年猗氏县北移后,该城依旧繁荣,老百姓仍安居乐业。

唐朝时,河东节度使马燧平李怀光叛乱于猗氏,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改朝换代,岁月变迁,猗顿城这个名字淡出历史,慢慢演化成猗氏故城。

当年城里的街道、店铺、作坊也早已变成了农田,被人们种上了果树、玉米等,继续带给人们生活富裕和安康。

解读猗顿致富

看着眼前的这座故城,让人不禁想了解猗顿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据当地人说,猗顿本姓王,只是因其名号太大,本名被忽略了。

“猗顿是鲁国寒士,生活窘迫,拜见当时的智者陶朱公(范蠡),请教如何致富。陶朱公对他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牛、马、猪、羊、驴)’。”赵老师说,要畜牧,肯定要到以当时放牧为生的晋国请教。于是,猗顿便一路寻找,最后在今天的临猗县一带落了户。

猗顿最先从养鸡、放羊开始,慢慢积累经验。他认真观察马、牛、羊、猪、鸡的生活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找出规律。他把草与米搅拌、密封、发酵,用斗米养千鸡,解决了鸡饲料不够的问题。他想方设法在牲畜发情期增加营养,提高它们的孕育率。为解决牲畜瘦弱的现象,他发明了去劣存优的品种改良法。

“猗顿的许多想法与现代商人的经商理念十分相似,如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等。”赵兴中介绍。经他培育改良的耕牛温顺、个头大、有劲头、有耐力,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晋南大黄牛。为解决牲畜乱繁殖的难题,他对不宜作种的牛、马、驴进行阉割,而这些牛、马、驴深受市场欢迎,成了农田耕种、商道运输、战争坐骑的主力。而阉割后的肉猪、羊,口感鲜嫩,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为让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不被浪费,猗顿充分利用附近闲置的沟坡、坑洼荒地兴三园,栽桃、种杏、植桑。他的桃树品种是天下最好的鲁国肥桃,杏是从西域移植过来的,桑是舍近求远(河东是嫘祖故地,本就有很多桑树),从别国不远万里移植的质量好的桑苗。

随着资本的积累,猗顿又涉足盐业。他改革了传统的晒盐方式,提高了产量。而产、销在他这里也被完美地衔接,他用自己的骡马组建运输队,向外运送食盐,同时宣传所经营的畜牧、林果等产业。为方便运盐,他除修建盐坂道、盐车路外,还修了一条盐运河。这可以说是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河道从河东盐池起,经伍姓湖、蒲坂、孟明桥入黄河。

可以说河东的池盐文化,绕不开“猗氏之盐”。“猗氏之盐”应该是河东最早的盬盐。至唐时,人们仍称河东盐池为“猗氏之盐”。

不仅如此,猗顿还把盐生意做到了西域,把西域的珠玉、宝马等稀罕物运了回来。由此可见,当年猗氏故城这一带不但是农民、牧民、盐工和手工业者的聚居地,而且还是农业、畜牧业、盐业、珠宝业的集贸交易市场。

产业越来越大,猗顿一人管不过来,便交由三个儿子王寮、王景、王鉴管理,后来逐渐形成三座村庄,就是现在的王寮村、王景村、王鉴村。附近的羊道沟、鸡舍沟、饭家巷、桃园地、桑园地、杏园地等称呼,村民如今还在用。

传承商贾文化

离猗氏故城不远的王寮村,据说猗顿当年在此安家落户,一直到老。猗顿陵园就在村西,园中的猗顿祠前有一通石碑记载,猗顿“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其富甲天下”,可见猗顿产业活动的范围是很大的。

陵园坐北朝南,大门是三间古典建筑,古朴庄严,门楹上书“猗顿陵”。走进陵园,只见一条青砖通道正中,竖有一尊高高的猗顿石雕像,面容慈祥,神采奕奕。雕像两侧石栏上牛、马、猪、羊、鸡,依次陈列。雕像后便是猗顿墓,墓碑上刻有“古猗顿氏冢”,古墓高大,青砖砌成,四周松柏成行。

陵园的西面有后人建的一排长廊,墙上绘有猗顿问富陶公、饲养五牸、兴办三园、经营珠宝、济贫扶困等壁画。

东面有一座猗顿祠,祠内塑有猗顿坐像,祠外左右分别竖有清道光十七年《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和1996年《猗顿陵兴修记》碑。据传,曾经的祠额“猗顿祠”三字系明代崇祯皇帝御笔,现在人们换了一块新牌匾,写着“弘扬猗顿精神,振兴现代农业”。

“古往今来,来此祭祀的商贾名流不计其数。”赵老师说。相传,以前安邑有位青年准备去外地经商,便到王寮村祭拜猗顿,在此居住了几天。一天,他靠着墓旁的石碑睡着了。睡梦中,见一白须老人,为他指点经商之道。梦醒后,他认为是猗顿显灵。后来,他去经商,果然生意兴隆。三年后,他返回王寮村,修庙扫墓,塑了一座猗顿像。所以,园中那块石碑,人们也叫“忆梦碑”。

其实想想,哪有那么神奇,只是猗顿身上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诚信经商、乐于奉献的品德,已渗入一代代中国商人的血液中。人们所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承。

犹记碑文上有一行字,“其名不过一时,而何由像则祀之,墓则表之,县且名之”,想之便不言而喻了。

敢于想常人不敢想之事,又诚信、热心,难怪猗顿可以发家致富、富甲一方,建成一座繁华商城。

如今,猗氏故城经历千年风雨沧桑,已不再完整,仅剩残垣,但它留下的文化记忆,却是永恒的!

薛丽娟/文图
82573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