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专家建议运城发展数字农业,对接北斗卫星遥感技术应用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11-1 10: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日前举办的“空间信息助力山西新时代数字化转型暨运城市第二届卫星遥感技术研讨会”上,参会专家结合当前空间信息应用发展状况与运城市实际,积极建言献策,助力运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运城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灌溉条件优越,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较快。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童庆禧建议运城大力发展数字农业。

一是要把农业规模化生产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融合起来,利用遥感等技术手段,监测黄河提水灌溉的水质,保障农田不因灌溉增加重金属含量或导致盐碱化;

二是要加大气象灾害卫星监测预警力度,实现一小时内的田块精准气象服务;

三是要加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有效保障耕地面积;四是要发展垂直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减少碳排放。

中国导航定位协会首席科学家、环球新时空(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教授曹冲围绕北斗时空产业与数字经济落地问题,建议运城市抓住目前良好的产业发展契机,有所行动,有所作为。

在“十四五”期间,应该主动对接国家北斗应用产业发展规划的思路,积极主动地结合本地的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农业的基础和市场需求,把“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是新型基础设施”这一概念落实好,推进“一幅图”“一张网”“一平台”“一体系”组成的“四个一”工程。

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李增元称,运城市林业资源与植被覆盖率在全省排名第二,在碳汇、碳交易方面具有优势,建议加强卫星遥感在林业资源调查、病虫害监测与资源保护应用,尤其是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预警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遥感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文明结合运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际,建议在运城地区开展土地体检调查,利用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全面了解运城特色土地区优质产品立地条件,掌握土层结构、养分元素等特征,建立主要农耕区土壤主要养分元素、特色元素的快速评价方法,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耕地保护制度等;

建议利用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开展黄河干流与汾河支流中水体富营养化、悬浮固体、热污染等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研究汾河流域水量与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密度等制约关系,服务黄河水体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建议建立以遥感技术为主的生态修复评估体系和生态修复监测体系,补充矿山生态修复缺乏修复效果监测的短板,支撑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应用中心研究员尤淑撑称,运城市已经建立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工作机构和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发挥国产自主卫星遥感大数据资源和先进技术优势,积极构建自然资源智能监测体系,建立高度自动化、智能化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在线汇集、当天数据当天处理和变化信息的即时下发,形成全域季度、重点目标月度和应急即时监测能力,对全市域建设占用和耕地内建设绿化通道、种植果树、种植人工草皮、挖湖造景和绿化造林等景观工程进行高频次监测,对耕地种植频次、作物类型及撂荒情况进行常态化监测,实现对违法用地的早发现、早禁止和严打击,同时为城市体检、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修复奠定数据基础,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运城市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首位,多达102处。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黄先锋表示,今年八九月份以来持续的暴雨和汾河秋汛,对地面文物资源的安全造成一定影响,他建议运城市有关部门及时开展文物数字化建设,及早把文物三维数字化建档入库,同时开展文物安全监测,对文物资源的科学保护与破坏修复再现起到补充作用。

黄河流域运城段人口密集、土地肥沃、历史悠久,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实施等方面的位置和作用凸显。

针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地球科学问题特点及挑战,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副院长王利教授团队提出了“宜居黄河”科学构想,旨在构建一个包括“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和“智慧黄河”5大核心内容的体系完善的宜居黄河研究科学架构,并对这5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和关键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

一是“安全黄河”立足于工程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及其灾害效应,以保障地质安全需求,构建安全黄河体系;

二是“绿色黄河”立足于水文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水土环境变化效应,构建绿色黄河体系;

三是“生态黄河”立足于环境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及其生态屏障效应,构建生态黄河体系;

四是“和谐黄河”立足于资源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资源开发与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构建和谐黄河体系;

五是“智慧黄河”立足于大数据及信息科学,研究黄河流域地学信息集成与智慧决策平台,构建智慧黄河体系。

这5个部分相互支撑融合,共同解决宜居黄河的核心关键问题,从而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黄河”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陈永年  闫新珠/报道
82085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