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最早采用垦畦浇晒生产盐的方法是河东盐池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10-29 17: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晒制法,又称垦畦浇晒法。

最早采用这种生产方法的是河东盐池。《水经注》卷6引东汉学者服虔语:“土平有溉曰沃。盐,盬也。土人乡俗,引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号日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说明在东汉时期,盐池周围已有畦地,畦地旁边有水沟,将池水通过水沟引入畦地,待水分蒸发,结晶成盐。

据“土人乡俗”一语推测,垦畦浇晒法出现已有一段时间了。至于何时开始出现,已无法稽考。

从“味苦”一语看来,垦畦浇晒法尚处于初期,很不成熟。所谓“盐盬之名,始资是矣”,就是指古代河东池盐被称为盬(或苦盐),是因为味苦而得名。

盐味苦是由于没有经过过滤,就将池水引入盐田,在泥土上成盐,没有将硫酸镁等杂质去掉。

大约在唐代,人们开始懂得搭配淡水晒盐。由于淡水温度低,卤水温度高,卤水原来的温度得到调整,降低到生成硝板所需要的温度,硫酸镁、硫酸钠等杂质分解出来成为硝板(即白钠美矾)后,卤水变得很纯净,盐味就不再苦了。

柳宗元《晋问》称河东池盐为“甘卤”,可见味道很甜美。  

至此,垦畦浇晒法基本成熟。这种生产方法完全定型则是在明清时期。从雍正版《山西通志盐法》所载可以得知,清初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盐田生产系统。

盐田生产系统共由四部分组成:蓄水池、蒸发池、过滤池和结晶池。

蓄水池有大、小之分,大蓄水池里没有硝板,小蓄水池里有硝板,小蓄水池里的卤水是从大蓄水池里引入的。下雨后,大蓄水池里的卤水得到中和,便将卤水通过水渠灌溉到各个小蓄水池。一个小蓄水池和若干个蒸发池、过滤池、结晶池组成一个盐田生产系统,卤水在小蓄水池里经过一番化解后,很多杂质便沉淀下来,再注入蒸发池。

蒸发池有好几个,卤水经过几个蒸发池,浓度饱和了,注入过滤池,过滤后注入结晶池,卤水最终在这里结晶成盐。在中国古代池盐生产技术领域里,河东盐池的垦畦浇晒法是一朵绚丽的奇葩。

花马池的生产方法与河东盐池的基本相同。

雍正版《陕西通志盐法》载:花马池“每年二月间于池内开治坝畦,引水入池灌畦,风起波生,日晒成盐,用力极易。唯天旱少水或雨水过溢,所产差少”。 

在中国古代池盐生产工艺中,河东盐池的晒制法占有突出地位,值得我们着重研究。
81993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