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黄河栈道_河东探源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10-29 12: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河栈道遗迹,向世人揭开了古黄河栈道神秘的面纱。
黄河栈道_河东探源
所谓栈道,《辞海》释: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一种道路。用这种办法辟出的道路,堪称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些行走在这条路上的纤夫,则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都关中,到汉王朝结束的400多年间,由于要运送粮食给京师,陆路运输受运输工具及崤函古道艰险难行的制约,黄河漕运就成了当时唯一的运输渠道。

由于黄河中游河道比较大、水流湍急,逆流航行极其困难,特别是三门峡天险的阻隔,给黄河漕运带来难以克服的障碍,造成巨大的运输成本。

为了保证漕运的正常运行,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黄河三门峡河道的疏通治理。当时,对三门峡天险大规模整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疏凿航道和开凿供纤夫行走的栈道。黄河出潼关,向东流130公里,至三门峡,入豫西大峡谷。豫西大峡谷,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湍流险急。

郦道元《水经注》云:“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然“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三门峡与豫西峡谷是黄河漕运的必经河段。其险峻可见一斑。

古栈道地处三门砥柱以东的晋豫深山峡谷之中,由西向东,时断时续,累计长3000余米。栈道大多依山腰向内开凿,其外侧临河,内壁为岩,顶部一般呈弧形,高距路面3米左右,成“凹”形通道。其路面宽窄不一,保存较好者,现存宽度可达2.5米多。栈道的走势基本呈水平状,有些地段也有起伏,这主要依古代的地形走势而定,同时考虑到节省功力、材料等原因,所以,栈道面距河面的高度在2米至10米之间不等。栈道由岩石上开凿的方形壁孔、牛鼻形壁孔、底孔、桥槽等,然后再插以木梁,梁上铺板,形成完整的栈道。蜿蜒如蛟龙之势,时断时续,气势磅礴。现在,栈道上的木构件虽荡然无存,但各种残存的壁孔、底孔、桥槽、壁槽与立式转筒遗迹,类型各异,数量繁多。

山西运城的平陆、夏县、垣曲三县的40处黄河栈道遗迹中,有大、小方形壁孔1000余个,牛鼻形壁孔600多个,大型槽孔60余个,立式转筒遗迹21处,历代题记和石刻画40余处。这是一部镌刻在坚韧石磐上的史书,真实而永恒地记录了我国自秦汉以来黄河漕运的历史;这是一项旷日持久、宏伟浩瀚的工程,在历史上曾起过转漕东南租粟、以给长安京师和转漕河运盐、以销往东南各地的作用。黄河古栈道的使用,实际上一直延续到1958年三门峡大坝修建以前,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如此的恢宏巨制,在2000多年的反复凿刻、反复修改后,历经风雨沧桑,在今天傲然展现在世人面前,举世嗟叹!

黄河古栈道,印证了历史文献对黄河漕运的记载,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待于进一步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鬼门幽幽深百篙,人门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不得不再一次提到踩在奇迹上的人们。历史的画卷慢慢展开,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嘹亮的船工号子已经不再声声入耳,但遗留在古老的黄河栈道上的脚印依旧深深如昨日。
81962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