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建议] 安邑旧城改造需要突出“根祖文化”特点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8-23 16: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尊敬的盐湖区政协领导及各位委员:

大家好!作为古都安邑的一名区政协委员暨安邑文化学会成员,我必须大声疾呼,由上海同济大学帮助设计的安邑旧城改造规划方案必须重新修改,新的规划方案必须突出古都安邑“根祖文化”的特点。其理由如下:

一、安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㈠安邑最初称冀方。

①今本《竹书纪年》:“元年丙子,帝﹙尧﹚即位,居冀。……元年己未, 帝﹙舜﹚即位,居冀。……元年壬子,帝﹙禹﹚即位,居冀。……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

②《左传·哀公六年》引孔子的话说:“《夏书》曰:‘惟彼陶唐,率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乃灭而亡。’” 杜预注曰:“唐虞及夏皆都冀方。”

③《国语·晋语》和《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说:冀郤同祖。 “三郤”富贵显赫,其中郤犨(xìchōu﹚一支封于祖籍地,称苦城(安邑古代因产带苦味的大颗盐而称苦盐之城,简称苦城)叔子(又称苦城氏)。

④《旧唐书·地理志》:“冀氏,汉猗氏县地,后于古猗氏县南置冀氏。”《安邑县志》载曰:“﹙安邑﹚春秋属晋,为苦城邑;一曰为晋郤犨邑,谓之苦城,实为盬城之转变。”

㈡冀唐晋夏初本一地。

①《世本》云:“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②《归藏·启筮书》:“昔者夏后享神于晋之墟,做为璇台于水之阳。”由《竹书纪年》及《归藏·启筮书》所载的 “璇台之享” 可知晋阳(即“晋之墟,水之阳”的简称)即冀方或苦城安邑。

③《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帝喾)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后帝不臧,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及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这就是说,夏、唐、晋起初本是一个地方,都是参星对应的分野。

㈢尧舜禹帝都。

①《墨子·尚贤上》:“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服泽”即“蒲泽”,即虞坂﹙历山十一名,其中有叫虞山的,有叫蒲山的,故蒲、虞互转﹚之泽,“服泽之阳”即虞坂盐泽北岸,正与晋阳或苦城安邑相契合。

②今本《竹书纪年》:“(夏代)帝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元年乙酉,帝即位。诸侯宾于王门,再保墉会于上池,诸夷入舞。”意思是夏桀的前一任名叫发的帝王即位,各地诸侯前来国都四门祝贺,两次在“上池”之滨的都城墙会盟祭祀以示拥戴,远方夷狄也来庆贺献舞。(按:环安邑“古城”之水习称“上池”,盖与“下池”盐湖相表里),更明确地记载了禹都安邑独特的地标。

③《史记·魏世家》说:“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骖乘,智伯曰: ‘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这是秦昭王手下中旗的一段话。其中“汾”“绛”二字颠倒错用。应为“绛(涑)水可以灌安邑,汾水可以灌平阳。这说明三家分晋前夕,魏氏封邑及其国都是在盐湖安邑。

④《汉书·地理志》说:“河东郡,秦置,莽曰兆阳。”《新辞海》河东条释:“郡名,秦置,治所在安邑(今运城市盐湖区之安邑镇),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

⑤唐杜佑《通典·州郡典》卷第一百七十九:“安邑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桀战于此。”

⑥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载: “安邑县西南四十五里元管四乡,本汉冀州之域。《帝王世纪》:‘尧以二女妻舜,为筑宫室,封之于虞,故《尚书》云: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即此也。三代以降为晋之境。《汉书·地理志》云:‘河东土地平衍,有盐铁之饶。’晋《太康地记》云:‘舜受禅安邑,或云蒲坂。’又《帝王世纪》:‘禹亦营安邑。’即虞、夏之两都也。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置安邑郡,唐武徳元年(公元618年)废,置虞州;贞观十七年又废虞州县,?隶河东郡,今虞邑县东三里即废州之地也。 龙池宫在县东南一十八里,唐开元八年置,傍有龙池水流入盐池,因以为名,今古迹微存。 盐宗庙在县东南十里。(按:吕忱云.宿沙氏煮海谓之盐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 简要言之,即《环宇记》以为(盐湖)安邑是尧舜禹禅让帝位的王都圣地,其西南四十五里的虞乡,是冀都直辖的畿内之地,也是《尚书》所说‘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的舜帝故乡。

⑦俞樾为其作序的清光绪版《韵海大全·地部》说:“夏县禹王城为大禹旧都,安邑县(盐湖区安邑镇,古之晋阳)为‘禹营安邑即此’ (大禹常都) 。”

⑻《淮南子·地形》 :“正中冀州曰中土。”《尔雅·释地》 ﹝疏﹞: “齐,中也。中州为齐﹙脐的古字﹚州,中州犹言中国也。”“中国”就是“中央之域”或“中央之邦”。 顾炎武《日知录》:“古之天子常居冀,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也就是说‚安邑最早称中土之国‚简称中国。因盐池卤水呈赤紫之色,因而安邑中土之国又称赤县或紫县。又因舜帝在男女双系四世家庭篤行孝悌,并用双系四世家庭谱系作为八卦进行占卜、教化民众且十卜九验,所以安邑又当称作神州。

二、厚重的历史遗迹。

㈠古遗址。

⒈汤里遗址,位于盐湖区安邑街道办事处汤里村北50米高地上,文化内涵主要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东周文化等。近年来在汤里村西南又发现了小面积的龙山文化遗存,在汤里村南还发现了二里头文化遗存。据说即夏桀囚禁商汤的钧台监狱。

⒉堰尾头遗址(距汤里村约1.5km)在村南门外王家崖上,属于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

⒊大庙凹遗址,位于盐湖区安邑街道办事处芦子沟村牛家坡西北20米,分布面积约2.88万平方米,。地表采集有属于夏代的陶罐残片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陶罐残片。

⒋杨家庄遗址,位于盐湖区安邑镇南门外3km的杨家庄西南50米处,属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

⒌一家山遗址,位于盐湖区安邑镇南门外1km的一家山上,地处韩信沟南梯田间。文化内涵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汉代遗存。

⒍安邑西门外遗址,位于盐湖区安邑镇西门外300米处,在安邑水库边的两个土渚上。地面暴露有很多灰层,采集的遗物有陶罐、盆、鬲、豆、实足根鬲、甗足、甗腰、斝足等陶器残片以及石斧、石犁、蚌器等生产工具。主要为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遗存。可能即尧舜禹都城及卤小臣(商王盐官)盐邑遗墟。

⒎下王遗址(盐湖区安邑镇下王村西涑水河支流东岸1000米,主要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

㈡古遗迹。

⒈关龙(豢龍)逄塚: 夏代直谏诤臣,武圣关帝远祖。墓冢在今关铝集团碳素厂内,墓地原有祠庙和碑碣,现已损毁。

⒉古城遗址(魏豹城):;战国魏国故都,孔尚任编辑的《平阳府志》(康熙版)载:“古城,其城二,东西相连,在西门外一里许,本魏文侯所筑,魏武侯、魏惠王并居此,后惠王徙大梁,项羽徙魏王豹於河东,亦居此,韩信以木罂(yīng,小口大肚瓶)渡军,袭安邑,入此城,擒魏豹,亦名魏豹城,遗迹尚存。”现为山西省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⒊《国语·郑语》说:“昆吾为夏伯。”《史记·天官书》说昆吾为禹夏时占星候岁的贵族,掌“天官”之职,为诸侯百官之长,后被商汤翦灭。明朝万历十年(1582)安邑知县羊可镌立的《题准优免事例碑》(现存安邑中学校内)尚刻载有“昆吾坊(按:城内街区之一)丈出官民耕地一百三十八顷五十三亩一分五厘六毫五丝四忽二微三沙一尘二埃”。合一万三千八百五十三亩二分地。真可谓“苍海桑田、王迹犹存”啊!

⒋太平兴国寺塔: 民国版《安邑县志》(卷十五)·文选》载民国十二年(1923)县长郑裕孚所撰《房公祠存碑记》云:“安邑县署东有兴国寺,建自元魏延和二年(433)。寺有塔耸然而特立,又有造像三五石委弃于颓垣野草之间,民国十年(1921)四月,余由临汾移守斯土,拟徙石而存之……,发地以觅之,又得残石二十七种,悉置于房公祠……。”该书《(卷十六)·诗选》有民国元老、县志主编、著名学者景定成(梅九)自解云:“邑中太平兴国寺,建自元魏,有塔高二百六十尺。谚云:‘安邑县一座塔,一口气念不下十八匝。’实则十三层,塔内有元魏造像。”距今已有1580年的历史。

⒌韩信沟: 韩信沟战场遗址位于盐湖区安邑街道办事处南街南1000米。南北约1200米,东西约400米,分布面积约48万平方米。中间为传说中的韩信沟,南北走向,沟南北长1500米,北部已填平,宽:20—15米,深5—12米。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命大将韩信、灌婴、曹参率兵攻打安邑,魏豹据水泊之险进行对抗,后来韩信屯兵城西南五里的麻黄岭上,挖沟排开魏城之水,攻进城中,活捉魏豹,后人遂把这条排水沟命名为韩信沟。保存基本完好, 1962年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重新公布。

⒍黑龙潭与龙池宫: 在县东南一十八里,唐开元八年置龙池宫,傍有龙池水流入盐池,因以为名,今古迹微存。

⒎禹拜昌言处及象壁石: 民国版《安邑县志》载:“县署仪门外(今安邑高中后门处),有禹拜昌言处,由《大禹谟》禹拜皋陶(按:当系伯益)而来。”又“县署仪门左,有象壁石,疑为尧舜禹时或魏王宫城门之物,似由古时讼不得直者令豸(zhì即解豸)触之神话而来。”皆三代之遗迹。

⒏盐务会馆: 《河东盐法备览卷六·运商·掣放》:“东禁门卸店于安邑县南门外。”故清朝以前,安邑南门外及南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店铺林立, 实车沟、空车沟直通 “盐贩之泽”。那都是运销潞盐所呈现的繁荣景象,折射出唐虞夏代常都于此的真正原因。

⒐《河东盐法备览卷一·盐池》:“昔夙沙氏煮海为盐,故海盐即以夙沙氏为神。河东盬,盐池也。初称神曰盬宗,闾阎祷之,未崇祀典。”这就是说,盐池神庙本是民间老百姓祭祀的小庙,建在位于今盐湖区安邑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庙村。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诏定盐宗庙移至运城。宪宗时(806–820),又根据皇甫镈的建议,设安邑、解县两榷盐使。其中大书法家韦纵知安邑。官邸当即县衙之内。

⒑条山书院: 据民国34年景定成主编的《安邑县志》载,条山书院始于唐朝,宋元明清历代相沿。初为藏书讲学之地,后为科举补习之所,旧址在安邑东门侧,乾隆十一年安邑县令佟俊将书院移至北门内的都察院旧址(即现在的省物化院)进行重建。

⒒姚暹渠: 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巡盐御史曾大有主持“开引涑水西行,免入姚暹渠患池。”正德末年(1521)巡盐御史朱实昌主持浚修姚暹渠并以此类比大禹在安邑一带治水。嘉靖三十七年(1558)五月镌刻的《安邑姚暹渠修桥记》云:“维安邑县城东青台门(安邑东门)外有河一渠曰‘姚暹渠’ ……弘治中(约1496年前后)分道城北(渠之现址),以杀其势,今城中之流(经今薛辽中学门前–安邑中学北侧)且塞而迹固在也‚青台津二门外俱有桥,而此为尤急。”仅此往北(太原一带)一路,即“圻服(京畿)往来无虚日”。

⒓入东门即东西大街,这里依次排列有石牌坊、文庙、关帝庙、县衙、曹参庙等大型建筑基址。

⒔太平兴国寺塔西侧的和睦巷有明代五子登科的吴氏宅第,塔西南的陂池岸有名震近代河东文坛的二景(景定成景克宁)梅园。

㈢古文明的湮灭。

⑴安邑,古唐虞夏都。《帝王世纪》云:“禹都安邑。” 《夏本纪》: “帝相出居商丘,少康复归安邑。”春秋晋悼公时,魏絳徙治于此。战国为魏都。秦为河东郡。汉时为河东郡首县。魏晋因之。后魏神jià(加) 初,分安邑东地为夏县,其西仍为安邑。隋开皇十六年,改虞州。大业初,罢州为县,复隶河东郡。义宁元年,置安邑郡。唐武德元年,罢郡,复置虞州。三年析安邑,置新乐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州废,复隶河东郡。至德二载,更安邑为虞邑。乾元元年,隶陕州。大历四年复名安邑,隶河中府。五代汉乾佑元年,割隶解州。宋属陕西路河中府解州。靖康末,陷于金,仍属解州。金属节镇宝昌军解州。元宪宗在潜置河解万户府领之。至元三年,并入河中府。八年隶平阳府解州。明仍为安邑县,隶平阳府解州。清因之。雍正二年,改解州为直隶州。安邑则为州属首邑。民国废府州,改隶河东道。四年,曾一度徙治运城,六年复归安邑。十六年废道直隶山西省。别名安昌。1958年改为安邑公社,1983年后改为安邑镇、安邑街道办事处。朝代叠更,邑名一直沿袭不变。

⑵由于战乱、朝代更替、生态变化等原因,安邑的古迹正逐渐湮灭减少。《左传·襄公四年》曾记有“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的故事。而后羿墓(俗称“一根箭”砖塔)和嫦娥湖据说就在盐湖安邑西北约2公里处,可惜的是竟在前不久被房地产开发商“开发”为住宅区,“一根箭”不知去向,“嫦娥湖”也改名“凤凰湖”或“黄金水岸”了。

㈣强烈呼吁:

Ⅰ.十七届六中全会,党中央作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接着运城市和盐湖区也相继作出“文化强市”和“ 文化强区”的战略部署。为落实这一战略,我代表安邑文化学会提议将安邑街道办事处命名为“安邑新城”。

Ⅱ.区领导应紧紧抓住城镇化和市区东扩的大好机遇,重新修订安邑城改规划,参照舜帝陵改扩建思路,精心设计,尽可能多地保留安邑根祖文化元素,力争将安邑新城建成华夏根祖文化博物馆和活化石。使之成为全国乃至海内外一个著名旅游圣地。



文/李军宝﹙乔兆坤﹚

79143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