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司马光、温公祠堂、涑水书院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8-17 10: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他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史学双璧”,在中国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光的祖籍就在我们夏县。司马光墓位于夏县县城西北约13公里的鸣条岗上,坐西北朝东南,由墓区、碑楼、温公祠堂、余庆禅院和涑水书院五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5.5公顷。走进这里,才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司马光的生平故事。

司马光墓: 国葬大礼归葬祖茔

司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夏县)涑水乡人,自幼聪明过人,砸缸救儿童的故事妇孺皆知,历仕任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

据司马光墓文物保护所所长王在京介绍,司马光因病逝世后,宋哲宗和太皇太后亲临灵前致祭,嘉其为国尽力,不仅要国礼厚葬,而且追封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司马光儿子司马康跪拜谢,言道父亲嘱托:死后不惊动朝廷,实行私家薄葬,灵柩运回夏县老家祖茔。

相传,朝廷派人护送司马光灵柩回夏县,所过之处,大街小巷一片恸哭声,到家乡下葬时,有近万人从四方赶来,“人民哭公甚哀,如哭私亲”,可谓万民送葬。有不能前来的百姓,在家对着司马光的画像祭拜,日日供奉。能让天下人这样追思,可见司马光之品德和功绩。

进入司马光墓区,松柏成荫,山门正对的神道(墓道)两侧置有石虎、石羊、石马、石人。最外侧是司马光之子司马康之墓,绕过其往后,有三座大墓。

“司马光虽是国礼厚葬,但遵行的是祖茔葬俗。”王在京说。所以,人们看到的三座大墓,正中间为司马光父亲司马池之墓,东侧为其兄司马旦之墓,西侧才是司马光之墓。其余为司马光曾祖、祖父以及族人的坟冢,均有序排列。

沿着墓区的砖石道向东前行,路旁有几座碑亭,亭中的碑刻都十分珍贵,有王安石为司马光叔父司马沂撰写的墓表、用鱼子石刻的司马炫神道碑、马端临撰书的司马池哀辞铭碑等,均属珍贵文物。

神道碑楼:御书碑额苏轼撰文

在山门外的广场前,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碑楼,底部四周是砖墙围护,上面是木制阁楼。碑楼上刻有清代楹联一副:“粹德辉煌流涑水,清忠发越秀峨眉”。

碑楼内有“司马温国公神道碑”一通。碑身高达9米,仅驮碑龟趺就有半人高,最上面的碑额是宋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中间的碑文为大文学家苏轼所撰。
司马光、温公祠堂、涑水书院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这么大的石碑在古代是如何运来的,立起来的?据说,在司马光温公祠附近的峨眉岭、鸣条岗上并没有如此巨大的石料,碑石是人们从百里之外的稷王山找到的。经过绛州、解州、蒲州三个州一万余名民工耗时三年开采,打磨光滑,运输过来。而碑刻好后,怎么立起来,又成了难题。一日工匠们看见一位白发老翁,想着请教一番。老人说:“我都老了,土都堆到脖子了,能有什么法子?”没承想,老人的一番话点醒了众人,匠人最后用垫土的办法,把石碑立了起来。

“古人选材十分考究,龟趺颈下的石纹仿佛水纹,就像它刚从水中出来似的。”王在京细细地介绍着。

温公祠堂:杏花树下复立碑刻

从司马温公祠的山门进入,往前直行便是杏花碑厅,内置苏轼奉旨撰文并书的司马光神道原碑。

元祐三年,宋哲宗为了表彰司马光的大节元勋,钦命大学士苏轼撰写神道碑文,并御书碑额,竖于墓前。碑文全文2000余字,详述了司马光的一生及家世,是苏轼的经典楷书作品,也是目前保存苏轼所撰碑文中字数最多的真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几年后,变法派重掌朝纲,有人追劾司马光,宋哲宗被迫下令削除司马光的赠谥,砸毁墓碑。

传说,司马光墓前长有一棵杏树,四季开花,甚是神奇。人们以为有什么珍宝,上报县令。县令拜谒时,发现树旁的龟趺,便命人挖地三尺,找到了残碑,可惜碑文已剥蚀。后来,在司马光族人的帮助下,依据原拓片文字,将残碑横断成五截,四块刻上苏轼原文,一块刻着立碑过程,嵌在墙壁供人观瞻。因该碑得于杏树下,故名“杏花碑”,现存杏花碑厅西侧。

明嘉靖二年,御史朱实昌巡视河东,推选巨石,仿照宋碑规制,制作碑身,并将其与原龟趺、碑额组合成新碑,现立于山门外的碑楼内。

穿过杏花碑厅,后面是温公祠堂,创建于金,增建于明,清又扩建。堂内供奉着司马光家族四代五人彩塑坐像。

余庆禅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杏花碑厅的东侧是余庆禅寺,是守护司马光祖茔而建的香火院。

宋治平元年,英宗皇帝准备大兴土木,司马光直言进谏,将钱财用于强军和安慰朝臣,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希望朝廷能帮帮这些经年在朝不能回家尽孝的臣子。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为朝廷重臣的祖茔修建佛院,让这些驻院僧人耕种祖坟周围的田地糊口,同时帮忙照看祖坟尽孝,好让朝臣能安心为国尽忠。司马光虽然百般推辞,皇帝还是派人在他家祖坟也建了一座佛院。

二十年后,神宗皇帝给其赐名“余庆禅院”,取意“积善之家庆有余”。至今,这一通御赐余庆禅院的石碑,还存放在佛殿门口,字里行间书写着一代名臣的作为和荣耀。

近千年风霜,这座禅院中的佛殿依旧保存完整,是全省现存唯一的北宋官式做法古建,古朴大方。殿内供有高达3米的金装彩塑大佛三尊,端庄凝重,雕工细腻,为宋代艺术珍品。佛像后的泥塑历经岁月,颜色依旧鲜艳,前面的护法金刚神态威严,殿内两侧则有十六罗汉。

涑水书院:明德如炬映照古今

涑水书院与余庆禅院相邻,是后人新建的仿古四合院。

当时,英宗皇帝即位,将价值百余万的东西赐给群臣,以示皇恩浩荡。司马光将所赐银两一部分作为研学经费,一部分捐给家乡兴办教育,建起了一所私塾,为贫困学子们提供免费教育,命名为“涑水书院”。所以,世人也称司马光为涑水先生。

现在的涑水书院主要作为司马光文化展厅,有资治通鉴馆、家范家训馆、司马光大讲堂、司马光轶事馆。

“世人皆知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资治通鉴》。这是一部是写给帝王治国的教科书,却不知司马光所著《家范》,是对每个家庭的教育,为不同人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提供行为规范,是一套治家以至于正天下的典范。”王在京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司马光看来,若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人,齐家是为了实现治国,从而最终达到天下平。

在大讲堂和轶事馆,人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和电子书,了解司马光的更多故事:圆木警枕、政敌良友、诚信卖马、节俭办丧、忠贞不二、为民请命、辞官明志……

司马光自我评价:“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他无论是为官、治学还是处世,始终秉持诚信之道,一生正直磊落、忠心为国,正如司马光其字君实和他的谥号文正一样。王在京告诉记者,文正这个谥号在古代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是文人做官的最高级别封号。

观司马光一生,他是7岁便因破瓮救友而名震京洛的机智少年;是编纂巨著《资治通鉴》的史学家;是直言进谏、坚辞赏赐的高士;是节俭办丧、典地葬妻的廉臣……这位北宋四朝重臣的一生,留下了一段段为后人称道的佳话。司马光,其正德醇厚的品质,在今天依旧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

文/薛丽娟
78828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