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运城文庙考略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3-30 15: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运城文庙考略

运城文庙为元代所建

元代的河东盐务管理机构,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名为陕西都转运司,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更名为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由盐运使刘绍庆发起,当地乡士民协力,盐运使奥屯茂接续,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在今天的力行中学北边、鼓楼附近建成一文庙——孔子庙,历时6年之久。

文庙建成的第二年即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立碑为证,石碑名为《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新作孔子庙记》。该碑现存于力行中学。碑文曰:“路村者,以鹾利自出,从陕西都转运治。乡士民协力,漕臣愿庙先圣其地。至元壬辰刘公绍庆实总漕事,实始图作是庙。未蒇事,以受代去。今使奥屯公茂随之……大德戊戌之冬,落成厥功。”

碑文明确记载运城文庙的建设者是刘绍庆、奥屯茂等人。运城是我国古代唯一的盐务专城,商贾云集,盐使司官吏及其子弟众多。文庙的建立,满足了盐商、官吏及周边民众祭祀孔子以及他们的入学需求。

运城文庙的规模及建庙背景

由盐使司建立的运城文庙,设施完备,规模可观。碑阴文记载“东至公田,西至本庙出道,北至街,南至道。南北长一百八十九步,东西阔五十步,计地三十九亩三分七厘”,面积约合22000多平方米。碑文称,文庙基本设施有:礼殿——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场所;讲堂——是师生修习课业之所;馆舍——是师生休息之所;庖癝——为师生就餐之处。此外,还有垣墉(围墙),棂星门(文庙正门)。

到了明朝,据《明史》记载,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敬一箴》是嘉靖帝撰写的一篇箴言,要求天下恪守儒家之道。各地学宫纷纷将这篇箴言刻成石碑,建亭供奉,所建之亭遂称“敬一亭”,成为文庙标志性建筑。运城文庙也不例外,便建了一座“敬一亭”。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晚期,家住运城的名宦曹于汴,不仅有功于朝,还是当时著名的廉能之吏。他告老还乡后,在运城文庙隔壁——他家祠堂里(现力行中学所在地)创办了一所“宏运书院”。他的浩然正气和高风亮节赢得了乡里的敬仰,世人给他家大门上挂了一块匾,上书“大德望曹”。而这座宏运书院与运城文庙一起,为运城培养了不少莘莘学子。

元朝的盐使司在各地建立孔子庙基于两个背景。第一,国家所利用的资源中,获利最多的就是食盐。盐税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据《元史·食货二》记载“国家财赋,盐利为盛”“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可见,丰厚的盐利为盐司修建孔子庙提供了资金支持。第二,元朝本是蒙古族的天下,起初,上层统治阶级不是特别重视儒学和科举制度。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后,他逐渐意识到儒家学说对巩固统治的重要作用,才开始有意识地在各地建立孔子庙。到了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就更加尊孔崇儒,各地的孔子庙及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运城文庙的功能及成就

首先,尊孔崇儒。运城文庙的礼殿,就是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场所。通过祭祀,“尊崇圣人而阐明其道,使君子小人有所瞻仰感化”。也就是使官吏、盐商、盐民及周边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进而移风易俗,达到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地位的目的。

其次,教育功能。运城文庙和各地孔子庙一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它不仅仅是传授盐业知识,培养盐务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用明伦善俗之教、大中至正之学、忠信仁义之理等儒家思想教育官吏、盐商及周边民众、子弟,培养优秀人才。

运城文庙,创建于元代,明代初停办了六七十年,后重新启用。清代继续使用,直到民国时期。在数百年中,文庙为盐运司官吏、盐商、盐民及周边居民子弟入学和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机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学者不完全统计,明代培养进士24名,清代培养进士33名。正如《河东盐法备览》所称,“运学之设,师道立而教化行,理义明而风俗美,科第蝉联,人物彪炳”。

运城文庙先后被运城师范和运城中学择为校址。这两所学校,沐浴在文庙及“宏运书院”深厚的文脉之中,为政界、军界、艺术界、经济界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例如,外交家、首任驻美国大使柴泽民;国务院原副秘书长郑思远;原成都军区政委、上将张志坚;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崔光祖;全国著名画家邵仲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总部某部原副部长戴清民少将,都是运城师范或运城中学的毕业生。运城师范还为中小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教师。而运城中学也为清华、北大等全国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批学生。

运城文庙的变迁

运城文庙穿越历史风云几百年,是运城文脉所在。遗憾的是到了民国时期逐渐衰落。1905年,运城师范学校成立,直到1969年校址都在文庙。1969年后,运城师范学校搬至永济虞乡,运城中学搬到该校址。1970年前后,运城市文工团一度在文庙办公。

随着时间推移,运城文庙的建筑所剩无几,只留下几栋老房和散落在校园的石碑底座、碑额。

1978年,适逢运城地区博物馆在市区红旗东街318号成立。时任馆长的吴钧提议,将运城文庙的“敬一亭”在博物馆的大门上进行恢复。这样既可保留“敬一亭”,又可节约建设博物馆的费用。正是由于吴馆长当年的远见卓识,“敬一亭”方得以保护,并成为不断延续运城文脉的实物力证。

1986年10月1日,运城地区博物馆(后更名为河东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敬一亭”为新馆增色不少。不过,作为博物馆门楼,“敬一亭”一度并不为众人熟知。时至2016年7月,河东博物馆迁至东部新区魏风街后,更名为运城博物馆,原运城文庙的“敬一亭”才逐渐受到人们关注。

如今,人们路过红旗街318号时,会看到一栋面宽三间,雕梁画栋、古朴庄重、气势不凡的门厅,大门上方一块蓝底的牌匾,写着“敬一亭”三个金黄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敬一亭”默默延续着河东的深厚文脉。
71498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