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探访永济任阳关帝庙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1-2-2 10: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访永济任阳关帝庙

探访永济任阳关帝庙

黄河的臂弯处,在有着“鸡叫一声闻三省”的永济市西郊,有一个名叫“任阳”的村庄。我们熟知的太风公路,即从这个村子的中间纵穿而过。

在任阳村的东头,即紧邻太风公路南侧,有一座在当地闻名遐迩的关帝庙。

初冬的一个早晨,太阳散发出温和的光芒,笔者独自一人驾车来到任阳村,拜谒了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关帝庙。

一座现存较完整的关帝庙

在文化深厚的河东大地,基本上村村都有关帝庙。永济,历史上又称蒲坂、蒲州、河东、河中等。从当地老百姓的一则传说《关老爷向着蒲州人》,可以看出,历代蒲州百姓对关羽的崇拜、敬仰和偏爱之情。由于战争和历史的原因,大量的关帝庙遭到损毁,仅存的也只剩下残垣断壁。如今,永济市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便是任阳村这座关帝庙了。

任阳村,旧称“皂角树村”,任阳村关帝庙,被当地人称为“皂角树关帝庙”。这是因为,过去关帝庙旁曾生长着数棵参天的皂角树。

站在充满新时代、新农村气象的任阳村大街上,这座古老的关帝庙隐藏在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商业建筑中,显现出沧桑的模样。

任阳村关帝庙,坐南朝北,山门为仿古庑殿顶建筑,系前些年重新修建。山门前,挺立着两尊汉白玉石狮,为整座庙宇平添了几分威严气度。门上,行书描金的三个大字“关帝庙”格外醒目。山门两侧,挂有楹联,上联:横刀跨马争天下;下联:一身豪气震九州。一副楹联,寥寥数字,却气势不凡,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关公当年横刀跃马,驰骋疆场,为刘备匡扶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气概。

大门西侧,立有一块石碑,碑之正面,阴刻黑底白字,上端书“运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间书“皂角树关帝庙”六个行书大字;右下端落款分成两行,“运城市人民政府二〇〇四年十月十五日公布”“永济市人民政府立”。碑之背面,书有关帝庙建造年代、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进入大门,门洞幽深,向前15米,便来到甚为敞阔的院落。院落中间,是一道两米多宽用青砖铺设的甬道,甬道两侧植有花草菜蔬。冬阳洒满庭院,为空寂的庙宇增添了一份暖意。

沿甬道向前步行30余米,一尊生铁铸造的大鼎矗立在眼前。大鼎足有两米高,其造型奇特,犹似塔形,一层系“香炉”之用,二层装饰精巧,为紧束形“殿顶”,辟有门洞六面。一座乡间关帝庙竟有如此庄重物件,不能不令人驻足流连。细看底座侧面,有几行凸起的文字:福建省莆田市秀兴区东庄镇石尾村李数凤、张春贤合家敬。这应该是福建省一家人出资铸造,并不惜万里之遥敬奉给这里的。可见,他们对关公的虔诚信仰之情。也足见,关公在民间的信仰不分地域。

大鼎之南,便是大殿。其高约丈余,形制一如北方民间四合院落之“上房”。面阔三间,两侧山墙甚是巍峨,马头墙一色青砖砌筑,上端镶有阳刻仙人砖雕,形象生动逼真。殿脊极其简陋,由青砖和灰瓦叠成。整个殿顶,朴素而不失庄重,一色灰瓦覆盖。前檐“滴水”,呈一方连续式图案,尤为齐整和好看。檐下,设有穿廊,置廊柱两根,皆用红漆涂成。

廊柱之上,挂有楹联: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宇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大殿门楣上方,悬有牌匾。牌匾由纯木做成,工艺精细,阴刻行书“武圣殿”及四边花开富贵图案,全用金箔贴就,耀人眼目。

大殿以内,正中处辟有神龛。龛上,是关公高大坐像。关公头戴方巾,身着青龙长袍,左手捋须,右手扶膝,卧蚕眉,丹凤眼,枣红脸,神情肃穆。龛之左下,是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周仓,之右是双手托印的关平。三尊塑像,系20年前聘请民间塑像师精心泥塑彩绘而成。虽系近年所塑,但在形象、神态、规模等方面,都有着不凡的艺术效果。

神龛两侧墙壁,绘有关公故事壁画。尽管墙皮多处脱落,但仍能一览其恢宏场景。其画面情节丰富,人物栩栩如生,加上灵动的绘画艺术,让人叹为观止,仿佛置身于鼓角争鸣的三国时代。可惜,整幅壁画不知出自哪位画家之手。

与大殿紧依,两侧各有一间耳房,甚是小巧玲珑。据说,是为雨雪天滞留庙内的香客休息而备的。

纵观整座庙宇,占地面积不过一亩,建筑规模也不算很大,但是,尽管已是寒冬天气,十里八乡前来朝拜关公的香客仍接连不断。他们虔诚的神情,让人感受到了精神信仰的力量。

传说这里是关公的出生地

关公故里,即如今的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但是,在任阳村,我还听到了另一一种说法:任阳村,即皂角树村,才是关公的出生地。

这里面,流传着一段生动的故事。相传,关公家境贫寒,出生前母亲以讨饭为生,当走到任阳村东荒滩时,正逢烈日当午,突然,晴空里传来一声龙吼,关母忽觉一阵腹痛,连忙踉踉跄跄躲在一棵皂角树下,遂生下了关公。

如此情景,恰好被路人看见。好心的路人,便将关母和婴儿转送到东姚温村口的娘娘庙里。附近乡民见关母照顾婴儿困难,就不约而同前来照料,今天你送汤,明天我送饭。等到她们母子平安度过了“月子”,关母不忍心再拖累乡亲,便辞别乡民,怀抱婴儿向东走去。最后落脚到解州,也就是如今的解州镇常平村。

民间传说,多少都有着历史的影子。史书记载,关公“生蒲州,长解州、辅豫州,战徐州,保荆州”。何况,历史上形成的“武圣关公出解梁”之说,其解梁城具体位置就在历史上的蒲州境内,即如今的永济境内。

无论怎么讲,当地有这样的传说,就体现了民间对关公的高度信仰和崇拜,是人们对关公“忠义仁勇”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一家五代接力守护关帝庙

任阳关帝庙,之所以历经数百年而保存至今,并有今日之盛况,村民侯战发全家可谓功莫大焉。

瞻仰任阳关帝庙的当天,年过七旬的庙堂主事王小堂女士热情接待着每一位香客。王小堂,就是侯战发(已故)的妻子。她见我在庙里认真观看每一处,便主动迎上和我搭讪。在谈话中,方知道他们一家五代人一直守护着这座关帝庙。

新中国成立初期,侯战发的父亲就住在关帝庙的穿廊下。侯家是从河南逃荒过来的,来到山西举目无亲,关帝庙就成了一家人的临时栖身之所。后来,任阳村民众见他们一家老老少少不容易,就让他们落户在任阳村,并依着关帝庙院墙建起了自家的院子。

关帝庙大殿穿廊下,竖有两通两米高的青石碑刻。东面靠墙的一通,属记事碑,上端刻有“大清”二字。历经漫长岁月的风雨剥蚀,碑文已模糊不清。王小堂介绍,此碑主要记载的是清代道光年间,任阳村附近庄子、任阳、太宁和姚温四个村子的村民捐资修关帝庙一事。皂角树关帝庙建庙年代不详,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西面靠墙的一通,属“功德碑”,系2006年农历四月初八立,主要记述重修大殿和大门及香客的捐献情况。其碑记载:“皂角树关帝庙重修于清道光三年(1823),以所在多株皂角树而得名……20世纪70年代庙正殿塑像亦蒙尘倒地……展文彪、侯战发、贤昆仲先生慷慨捐资数千元,任五斗、王小堂等15人共攘善举,于1981年农历三四月间对残破正殿进行维修保护……1997年农历三月,王小堂女士捐资两万元收回部分原属关帝庙土地;2005年农历三月,王小堂、侯树安、侯树宽贤母子又出资9万元修建仿古山门五间。乡贤的善举使濒临湮没的历史古迹得以重续焕发生机。”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皂角树关帝庙发展的历史脉络,让人感受到的是民间力量的强大,更让人感动的,是王小堂一家五代接力护庙的善行和义举,才使得这一乡间关帝庙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如果没有这一家人,这座关帝庙或许是另外一种命运,早已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只存留于民间记忆里了。

一个寻常百姓家庭,几代人守护着关帝庙,无所欲求,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呢?这应当是一种对关公文化的坚守和弘扬,是对中华民族道德楷模的无上崇敬所使然。

因庙起会,弘扬关公精神,惠及一方百姓,这是皂角树关帝庙的另一个特色。

“功德碑”还记载:“皂角树关帝庙,立于每年四月初八举行庙会。在永济市庙会文化中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称之为杈笆扫扫帚会。会期人流如潮,万头攒动,各种夏收器械一街,两巷琳琅满目。正殿神像前,则香烟缭绕,祝愿声声。”

王小堂说,每年庙会期间,除了村里邀请戏班子唱戏,她还要在自家院子摆开桌子,请来厨师,让赶庙会的百姓吃一顿大餐。

自古以来,民间百姓把关公视为中华民族正义和道德的化身,世代崇拜,千秋敬仰,无论何时都把“向真、向善、向美”作为行事准则。我想,这一家五代人的功德,不会在史册记上一笔,但会记在任阳村每一个村民心中。

离开这座民间关帝庙时,太阳已过正午,冬日的任阳村一片暖洋洋,关帝庙大门上的牌匾更加光辉耀眼……
70490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