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社区
首页
论坛
资讯
图库
动态
圈子
手机版
开启辅助访问
请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快捷导航
商务
主题活动
微信号群
商务名片
信息海报
业务预约
企业论坛
民生
民生咨询
民生民意
广播通知
健康向导
网友贴吧
生活常识
生活
餐饮好店
小区论坛
休闲潮流
品牌点评
生活家政
家装生活
文化
运城民俗
运城书画
运城文学
运城古今
图说运城
旅游论坛
用户名:
忘记密码?
密 码:
下次自动登录
QQ帐号登录
微信帐号登录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当前位置:
运城论坛
›
运城文史
›
运城古今
›
【三晋女书】苏风屏(散文)| 小村的历史与“女人房”有关
刚刚去过
【三晋女书】苏风屏(散文)| 小村的历史与“女人房”有关
[复制链接]
潘金麟
潘金麟
+ 关注
当前离线
发消息
查看详细资料
积分
35
窥视卡
雷达卡
发表于
2020-12-26 08: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注册本站,进入圈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
第一次听说“女人房”,是在小村的老院子里。
那是2014年初春的一天,老院子里一片废墟,房子没了,树木没了,满院破砖碎瓦,还有经年的烟火味,浓浓淡淡,在尘埃里缠绕。
那一刻,我的思绪也缠绕在小院的记忆里走不出。曾经住过的房屋、睡过的土炕、贴过窗花的门窗、做过饭的灶台,等等,都已不存在,就像树木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我也一下子失去了生长的根,失落感重重袭来,如这满院尘烟缠绕,让我喘不过气。
就在这时,哥来了,一脸兴奋,讲着推土机推房挖树掀瓦铲砖的“壮举”,临了又说一句:村里的“女人房”快完了。
“女人房?”我当下一愣。
“女人房”你不知道呀?!哥一只手在空中一划:满村的簸箕房都是,女人们盖的,还有咱妈的功劳呢!
我眼前迷茫一片,透过飞扬的尘雾,企图找到答案。
但是哥却讲不出更多关于“女人房”的故事,他大咧咧一笑,说了一句:这都是历史了,老古董了。除了村里几个上年纪的人,没几个人知道!
其实,在我心里,早就想写一写小村的人们、小村的历史、小村的发展和变迁。当然了,小村里的老年人,就是我的重点采访对象。我曾将这一计划说给父亲听,当时因中风已行动不便的父亲非常赞成,还抖抖索索地写出几个人名。我知道,这几个人在村里堪称“能人”,不敢说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但有关小村的历史他们都能说出个所以然。
记得当时父亲还提醒我,有想法及早动手干,村里了解小村历史的老人已经不多了。我也有这个紧迫感,但生活工作中的七事八事好像永远大于这件事。直到父亲去世后整理他的遗物,在箱子里发现一个笔记本,翻开看,上面记着家里的一些事情。比如,老大哪一年建的房子,老二哪一年规划的院子,老三的院子哪一年与邻居置换等等。往后翻,后面的笔迹已难辨认,一看就知道是父亲病后所写,文字不多,笔迹时粗时细,有些字不是少一撇就是多一横,从中能看出父亲的挣扎和努力。经过仔细辨认,我还是读出了一些字眼,如盐池、拉硝、窑洞、下马水库等,甚至还有昔阳、大寨、小工厂、小农场,艰难的识别辨认中,我终于明白,这一笔一画的点点滴滴中,不但记录着父亲的一生,也有小村发展的痕迹。
我不知道病中的父亲是怎样一笔一画艰难地书写,但我能想象到,沉浸在回忆中的父亲一定有过激情澎湃,也有过痛心和伤感。父亲倾诉的愿望就隐藏在字里行间。
父亲字里行间的“努力和挣扎”再次提醒了我,“村史”的写作计划不能再拖延了。
小村位于城北二十里处,属盐湖区北相镇所辖,村名王桐新庄。顾名思义,新庄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老庄。老庄在哪里?村史与其有无关系?村史应该从哪里入笔?可以说,“女人房”的线索给了我灵感。
我有一个舅舅,名叫彦彪,曾当过多年的村干部,今年已经80岁了,依然耳聪目明,而且能写会算。据说多年前他就张罗着整理村史。
彦彪舅和我们不是一个村,但他所在的南相西庄与我们王桐新庄关系密切。
我们村人管南相西庄叫“北头”。在北头,我见到了彦彪舅,听了我的想法,他没有丝毫的讶异,笑眯眯地、非常爽快地领我到他的正屋,指着一张桌子说:都在抽屉里。
抽屉被一把铁锁锁着,锁已生锈。彦彪舅在墙窑窝炕旮旯(炕角角)翻腾了半天,没有找见钥匙,便找来一把斧子,很果断地说,砸了它!
铁锁砸开,一个厚厚的本子映入眼帘;翻开看,近百页稿纸,蝇头小楷,字字规整,笔迹清晰。可见,彦彪舅整理记录这一本子的内容一定花了很多工夫,从微微发黄的纸页上,从一笔一画间,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他实际年龄不匹配的火热和激情。
我想到了父亲,想到了父亲的笔记本。难道是巧合吗?河南遭灾,逃难山西,重建家园……有过相同经历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将这段历史告知后人。如果说父亲关键词式的零星记录催促了我的行动,那么彦彪舅这本完整详尽的记录则给了我一个明确的方向。依照这个方向,我找到了“女人房”的根脉,也找到了小村的起源。
翻阅一页页发黄的稿纸,我看到这样的记录:
南相滩,是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转移的集居农民村庄,大部分为河南温县人,只因在河南遭了三大灾害,也谓之“三灾”,即水灾、虫灾、兵灾。所谓水灾,就是黄河泛滥所造成的黄河灾难;所谓虫灾,就是在遭黄河灾害之后,蝗虫滋生,铺天盖地,不见日月,田禾根枝带叶全部吃净,真是五谷不生,民生难存;所谓兵灾,就是在遭水灾、虫灾之后,大部分劳动人民没吃没喝没穿戴,再加上日军侵略中国,在当地烧杀掳掠,国民党和日军的拉锯战,激起了土匪、饷马、杂牌军诞生,他们三五成群或是一队几十人,到处要粮要草,烧杀抢劫,奸淫民女,抓壮丁,无恶不作,整个温县大地被折腾得昏天暗地,日月无光,广大民众根本无法过活,吃糠、咽菜,吃树皮挖草根,最后连树皮、草根也找不到了,到处死人,尸骨遍野。在这样窘困的情况下,还有一口气的难民,只得忍着痛苦,背井离乡,四分五散,各奔西东,要吃讨饭,开始了逃荒求命……
彦彪舅的记录,让小村的过往如画面一样展现在眼前。
1937年到1943年,河南重灾侵害,民众流离失所,饿死无数,有一首民谣足以说明——
河南的地河南的天,河南的老百姓苦无边。
旱三年又涝三年,一连六年不收田。
盼着地里青苗好,来了群蝗虫又啃干。
连旱带涝贱了年,蚂蚱过来吃人年。
人吃人来犬吃犬,饿得老鼠啃焦砖。
高粱米一斗六吊五,小米一斗八吊三。
线串黑豆大街卖,河里水草上秤卖。
头等人家卖骡马,二等人家卖庄田。
小户人家没啥卖,拆卖人口过贱年。
半大小子三碗米,姑娘只值两鸡蛋。
……
为逃活命,父辈们过河翻山一路要饭,从河南来到山西,落户在运城城北二十余里一个叫南相滩的地方,逃荒而来、沾亲带故的河南老乡聚集于此,互相帮衬搭起一间间草房便安下家。
说起当年的穷困潦倒,有一个歇后语足以说明:南相滩人用砖砸死人——不偿命。破解这则歇后语很简单,看看南相滩的家当便明白。因为穷透了的南相滩根本找不到一半块砖,全是草房,进门是四土:土墙、土地、土炕、土台子。所以,有外村人常常这样笑话南相滩——
南相滩,河南担,
喝苦水,吃糠团;
有儿不娶相滩女,
有女不嫁相滩男。
穷日子穷过,河南人天生乐观好强,抱成团建设自个的小家园。到1956年分社的时候,南相滩已有56户,267口人,1365亩地,40余头牲口,因着吃苦耐劳在当地小有名气,也有了自己的村名“南相堡”。
但这样的日子没能长久。1958年5月起,连绵不断的阴雨使下马水库决口,洪水泛滥,威胁着邻近几个村子,南相堡就在其中。7月16日,洪水汹涌而来,南相堡青壮年组成的抢险队30余人全员上阵,挖土填方增高河堰,企图堵住洪水。然而,河堰增高的速度快不过水位上升的速度,防洪坝还是决了口,丈余深的洪水顺河坝决口汹涌而下,冲进了村子,冲进了院子,土坯草屋一间间倒塌,不到两个钟头,整个南相堡成了一滩平。
南相滩真正成了汪洋滩,恓恓惶惶的村民编了这样的顺口溜——
洪水咆哮似虎狼,相滩瞬间变汪洋。
人哭马叫禽奔逃,哀嚎声声心凄凉。
上有大雨下有水,房屋倒塌一滩平。
人无衣食畜没草,无处可居外村躺。
河南遭灾逃山西,山西遭灾哪里藏?
哪里藏?哪里是我家?当时有两种选择,一为东迁,搬到南相堡东的火神庙;一为南迁,搬到南相堡南的王桐村。东迁的乡亲们愿望很朴素:祈求神灵保佑,不再为灾难流离。南迁的乡亲们愿望更简单:南边地势高,再不怕被水淹!南迁的乡亲有39户180口人,这其中就有我的父母亲。父亲挑的担子里,一头是铺盖卷,一头是我一岁多的大姐。
这场洪水,将河南人相依相聚20年的南相堡分成了两个村,南相西庄和王桐新庄。我的小村王桐新庄由此诞生。
灾后第一件事就是建设家园。关于建房,两个河南庄都立下村规:集体建筑,统一规划,共同建造;一律排房,门前巷宽五尺,每排三户,每户一面三间房子;一面房子两伙山梁,如有先卖或先拆者,伙梁不准动,归于后者;房屋保一年,如在一年内发生破漏损坏,均由集体负责维修……
规矩立下了,但盖房子却没有劳力,因为青壮年男劳力全到下马水库修大坝了。谁说女子不如男,这时候,村里的女人们上阵了,抓起泥瓦刀干起工匠活,和泥抹灰,递砖垒瓦,加班加点,不分昼夜。从1958年8月开始,到第二年的5月,8个月时间,建起了百余间簸箕房三道巷,东西方向,巷道统一,样式统一,一排排簸箕房“屁股顶屁股腰连腰”(小村人语),成了一道很特别的风景。当时还流传这样一首顺口溜——
大协作调走精兵强将,
杨宗保炼钢远征。
重点建设车水马龙,
守空城老弱残兵。
女人们能顶半边天,
个个都是穆桂英。
女人们虽然被划到了“老弱病残”里,但女人们并不示弱,一层麦秸一层泥,齐心协力建起了一排排簸箕房。这就是“女人房”的来历。当年22岁的母亲也是其中的一员。
簸箕房成了小村的标志,簸箕房里繁衍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村人富裕的标志首先是建新房。尤其是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出台后,拆旧建新的热潮更是如火如荼,当年建排房的“村规”也没人提起,别说几个伙梁,整面房都用推土机推了,旧砖旧瓦旧椽谁稀罕?青砖楼房拔地而起,仅留的几面簸箕房竟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今天,随着北部高新区的确立,村里的土地已被规划为工业园,厂房林立,机声隆隆,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涌入。回到村子里,能看到许多陌生的面孔,能听到天南地北的口音,我不由心生疑窦,犹如身处他乡异地:这是我的老家吗?
小村里已没有我曾经生活的痕迹,但是,我的梦里总会出现小村的影子,有小村里那一排排撅屁股的簸箕房,有小村里一个个满嘴河南腔的左邻右舍,还有小村里一个个风情万种的节气……
是自己过于守旧吗,抑或是传统思想严重?我也明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一些传统的生活印记也在慢慢消失。这是客观现实,我们无法改变。就像小村的“女人房”,最终也会消失殆尽,片瓦不留,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比一座高、一家比一家漂亮的瓦房楼房甚至还有别墅。这说明我的小村富裕了,乡亲们已经步入了小康,但我还会怀念那撅屁股的“女人房”,土墙土院,虽然笨拙,却很厚实,就像脚下的土地。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走出小村的我,始终走不出乡音,走不出父辈的影响,始终忘不了小村里一个个有趣的年节习俗,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小村民俗的挖掘整理中。于是,便有了一次次回忆式的体验,有了一篇篇体验式的民俗记录。
小村于我不再陌生,“女人房”频频在梦里出现,节事、农事、红白事,年节烟火中,一个个远亲近邻迤逦而来……
(《故乡三事》自序)
苏风屏 1968 年出生,大学学历,就职于运城市文联,出版系列副编审。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多年从事文学期刊编辑工作,在《传媒》《散文选刊》《山西文学》《火花》《山西晚报》《运城日报》《黄河晨报》《河东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专业论文百万余字。曾担任运城电视台《人生访谈》栏目编导,执行主编的《人生访谈》一书由山西出版集团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纪实文学《民情日志》列为山西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运城日报》文化版连载。民俗文化散文《故乡三事》由山西出版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post_newreply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刚刚去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运城社区
运城云生活提供
论坛、圈子、空间、物业交费、行业资讯、生活购物、兴趣沙龙、商务自媒
Copyright © 2008-2020
运城社区
(https://www.thch813.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
运城社区
晋ICP备16004466号-2
|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