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入冬以后,农事渐少,余闲时光增多,古人称这段时间为“冬闲”。让我们走进历史,看看古人冬闲时都怎么度过?
据资料记载,在没有农事的冬日里,女性学做女工,男性习射练武,孩子们选择冬学。
唐宋尚宫《女论语·学作章》亦称:“凡为女子,须学女工。”做针线活儿称“妇功”“女功”,还有“女工”“女事”“女红”等多种叫法,皆是指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女性做的手工活儿。会做针线活儿是古代女性的一门必备手艺,也是女人的基本功,到了冬闲时节,不再忙于农事,正是学做女工的最佳时光。
冬闲时古代女性做女工,男性则“习射练武”。在中国古代,“射”是男人应掌握的一种技能,系一种“武德”。
先秦时,各诸侯国对民间善射者都会给予奖励。
到了西汉,由于“兵农合一”,朝廷更加鼓励民间冬闲时习射,以“教民以应敌”。
唐朝开考“武举”科,武功好也能中举当官,更刺激了民间的冬闲习射热。自明朝起,习武便成为冬闲一景,还出现了一批指导习武的专业书籍,如明程宗猷便著有《耕余剩技》。
冬闲时,古代孩子们则要上“冬学”。冬学与正规的学校教育不同,它是利用冬闲时间组织起来的短期学习班,目的是启蒙教化。在古代,能进入正规学校的读书者少之又少,短期的冬学解决了古代孩子们渴望上学的受教育问题。如元朝的社学,还会刻孔子画像,令学员祀之,然后进行学习,这种“社学”就是孩子们的冬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