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又叫“知了”,在夏日,它不肯有片刻安宁,肆无忌惮地鸣叫,令人烦闷,它到底图个什么?
庆新生?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谓:“蝉,未脱时名复育,相传言蛣蜣(即屎壳郎)所化。”段成式又说,秀才韦翻冬天挖树桩,见蝉附于朽处,觉得奇怪。
村人告诉他,蝉是烂木头所化。韦秀才解剖一只蝉后,发现它果真“腹中犹实烂木”。从段成式的记录看,蝉不知疲倦、不管不顾引吭高歌确有庆新生之意。
不过,太史公司马迁不这么认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也就是说,蝉脱壳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脱壳化为蝉飞到树上安家后,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所以备受文人、士大夫推崇。
同时,古人觉得蝉既可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具备一种神质。因而,自汉代开始,蝉的羽化又寓意人的重生。
“玉蝉”佩于活人身上喻示高洁,而放入死者口中又表示其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汉代权贵的玉器陪葬品就称为“含蝉”。
蝉还被古人誉为吉祥之虫。明张岱《夜航船》卷十七“飞蝉集冠”条说,南朝梁“阿谀奉承、贪财冒贿、广受馈遗”的大臣、诗人朱异被梁武帝任命为中书通事舍人(皇帝最信任的高级秘书)时,“有飞蝉集于异冠上”,时人称为吉祥之兆。朱异后来多次升官,一直到死皆兼中书通事舍人,被萧衍宠信几十年不衰。
浓到极处的热烈之后便是至深的悲哀。在古人心中,集“高洁、重生、吉祥、智慧”于一体的蝉,到了今天,除了昆虫学家,恐怕已经没有太多的人在意它,更不会去刻意了解这个普通生灵从生到死的历程。
其实,蝉必须在暗无天日的地底下蛰伏整整3年,才能换取3个月的重见天日。所以,与其说古人赋予它诸多的哲学含义,不如说是在讴歌它的坚忍、毅力和信仰等。
在古代的吟蝉诗文中,似乎没有或者少有捕蝉内容的,这又何尝不是因为人们被它执着的精神所感动……
现如今的蝉,就没这么好的福气了,不是被人捕去玩,就是成了人的“盘中餐”!所以,现在的“知了”越来越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