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冬天就不远了。中医称此时为“晚秋”,这个时候,干燥相关症状、呼吸系统疾病、腰腿痛、心脑血管意外多发,建议特别注意这三件事——防燥、防寒、防秋郁。
一是防秋燥
秋冬之交,会明显感到燥意,燥易伤津,此时常出现口唇干裂、鼻干咽燥、皮肤干燥、干咳少痰、大便秘结等“秋燥”症状。冷暖空气交错频繁,气温变化大,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易发或加重。
二是防秋风
霜降过后降温明显,各种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就容易来报到了,需要及时添加衣服,加强保暖。这五个部位尤其注意不要外露着凉——
脚部: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人体许多筋络的路线都起源于脚。
肩膀:容易被忽视的受凉部位。
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疼痛;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
脖子:脖子受凉,向下容易引起肺部症状,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膝关节:关节受凉会导致周围的血液循环变差,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进而引发关节炎。
三是防秋郁
霜降一过百草枯,晚秋的景色容易使人忧愁、抑郁。此时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避免秋乏。周末可以去户外爬爬山,登高望远有助于保持乐观情绪,神志安宁。运动量不宜过大,微微出汗为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