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古人的御寒术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10-23 09: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李白在《北风行》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古人是怎样御寒的呢?

官宦人家在冬天多是烧柴炭取暖,古代的皇宫里设有惜薪司,负责皇宫内的柴炭供应。柴炭这东西放在现在属于非清洁能源,但在古代可是精贵东西,来之不易。

《卖炭翁》中那位卖炭的老人“伐薪烧炭南山中”,终日劳作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这千余斤炭却被宫廷里的人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强买回去,着实让人唏嘘不已。据说清代乾隆年间,宫内的炭供应量是有标准的,不能滥用,即使皇帝的女儿每日也只能用三十斤炭取暖。有钱人家可以用乌黑发亮、燃烧持久的炭取暖,穷苦老百姓家大多只能用稻草、秸秆取暖,还有人用牛粪取暖,牛粪虽然能烧着,但取暖的人必须忍受一股难闻的气味。

古人在冬天的御寒衣服是必不可少的。裘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能享用的。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因此狐白裘非常珍贵,《晏子春秋》中记录了“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其资千金”。古代老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来御寒,褐是一种衣服的料子,属于麻制品,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美观又不能很好地保暖,恐怕连现在的麻袋片都赶不上。陶渊明在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这样的衣服还有洞和补丁,真难以想象此种衣服怎样御寒?

忽然想起了从古代百姓口里流传下来的《九九歌》,原来古代老百姓的冬天不好过,只能从冬至那天开始,以九天作为一个单元,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把冬天一天天地数过去。

67010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