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汪曾祺的葡萄情结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10-20 12: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曾祺的葡萄情结

读汪曾祺的《天山行色》,知道1982年8月下旬,汪先生应邀与林斤澜、邓友梅等一起游览了新疆、甘肃。谁去西域都绕不开葡萄的话题,汪先生在《天山行色》中写了葡萄,他的《关于葡萄》,更是通篇谈葡萄,尤其是其中的《葡萄月令》,堪称是一篇完美的经典佳作。其实,汪先生写葡萄可以追溯到1944年,那年5月18日,《民国日报》发表了他的《葡萄上的轻粉》。用大量篇幅来写一种水果实属难得,可见汪先生的葡萄情结非同寻常。

汪先生说:“一个学农业的同志告诉我:谷子是从狗尾巴草变来的,葡萄是从爬山虎变来的。我听了,觉得很有意思……从爬山虎到葡萄,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关于葡萄的来历,汪先生做了研究:“最流行的说法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在汉武帝的时候,即公元前130年左右。《图经》:‘张骞使西域,得其种而还,种之,中国始有。’《齐民要术》:‘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于离宫别馆旁尽种之。’人们很愿意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可以发思古之幽情。”“至少玫瑰香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玫瑰香的家谱是可以查考的。它的故乡,是英国。”

到了火焰山和吐鲁番,汪先生说:“不能不想起张骞,想起班超,想起玄奘法师。这都是了不起的人……”

吐鲁番是个盆地,很热,火焰山更热。汪先生说:“火焰山是一个奇观,风在这些疏松沙土上雕刻出一场热烘烘、刮刮杂杂的大火。风是个大手笔。火焰山下大戈壁上,有一条长沟,沟中有一条从天山流下来的河,河两岸,除了石榴、无花果、棉花,种的都是葡萄,是为葡萄沟。”

汪先生在《天山行色》一文里说:“吐鲁番的葡萄全国第一,各种品种无不极甜,而且皮很薄,入口即化。吐鲁番人吃葡萄都不吐皮。因为无皮可吐。——不但不吐皮,连核也一同吃下,他们认为葡萄核是好东西。北京绕口令曰: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未免少见多怪。”

汪先生的散文很有特色,初看波澜不惊,平静似水,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葡萄月令》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其结构平淡,语言质朴,情感含而不露,但其中意蕴深厚,饶有一番情趣。汪先生把自己的性情和葡萄的性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平淡中散发着浓浓的葡萄情结。

《葡萄月令》的结构采用了最为常见的记叙法,按照月份,把十二个月逐一铺展开来,像记流水账,但是不难发现,汪先生的叙述独具匠心,不落窠臼。首先月令两字,就是把一年该做的事情,按照月份安排,包括气象、物候、农事等,这让我们有一种体验中国古代农耕的感觉。汪先生对葡萄每一个月份的生长情况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果没有亲自参加过田间地头劳动,没有细心观察和详细记载,没有对葡萄的深厚情感,不会描写得这么出神入化。

《葡萄月令》就像一位老农把十二个月份的农务娓娓道来,那么恬淡自然,那么富有诗意,“哦,下果子了,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平淡的语气中有着对葡萄丰收的喜悦,丰收后的关爱和呵护。“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这一系列的比喻很有诗意,令人陶醉。汪先生赋予了葡萄美丽的形体,高贵的气质,葡萄有着美丽的灵魂。由此可见,汪先生和葡萄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

66870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