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千年古渠罗公渠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8-24 15: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古渠罗公渠

作者:刘玉栋

涑水河发源于绛县陈村峪,为黄河一级支流,流域范围包括闻喜、夏县、盐湖、临猗、万荣、永济诸县(市、区),总长流200.55公里,流域面积5548平方公里,可谓晋南的母亲河。

涑水河上游绛县横水镇段有一处始浚于宋熙宁三年(1070),由一道堰、二道堰、三道堰、四道堰、五道堰等5条水渠组成的大型自流灌溉水利工程——罗公渠。


近千年来,这5条古渠把涑水河里的清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绛县、闻喜两县东外、乔寺、东山底、西山底、东灌底、西灌底、东下吕、南下吕、东刘家园、西刘家园、柳泉、裴村、蔡薛、元家园等14个村庄的1.2万亩田地里,换来金灿灿的收获,养育着一代又一代黎民百姓,堪称横水镇历代百姓的“生命渠”。

史载:宋熙宁三年,深得北宋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器重的王安石拜相后,在农业、军事、财政、科举等领域全面实施变法,推行了《农田水利法》,全国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


时任闻喜县知县罗田组织民众在涑水河上游的柳庄、磨里段拦河筑堰,挖渠引水,分别筑起一、二、三道堰,使以前白白流淌的河水灌溉了东外、乔寺、东山底、西山底、灌底堡、许家园、柳泉、西灌底、爱里、东刘家10个村庄的5000余亩田地,当地民众为铭记罗知县的功劳,将此渠冠以“罗公渠”。

当时土地私有,要开通长达几十华里的3条渠道,难度可想而知。至今当地还流传着杀子滴血开辟渠路的悲壮故事:说是开挖一道堰水渠时,沿途地主均不愿占自家田地,使修渠计划受阻,下游西山底村一位姓谭的农夫毅然把亲生儿子杀掉,把其头拴在马尾巴上,催马扬鞭从最下游的东刘家村一直跑到最上头的柳庄村,用鲜血淌出一道渠线。


扬言谁要不让开渠,就与谁打人命官司,老人的壮举感动了百姓,人们争先恐后地捐资出力,很快修成此渠。

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1),当地官府又组织民众在其下游开挖了四、五道堰,使此引水工程更加完备,闻喜县裴村、蔡薛等4个村庄的数千亩田地受益。

2001年版《绛县水利志》载:“民国七年(1918),罗公渠一道堰渠长7.5公里,灌东外、乔寺、东外、西山底田1955亩;二道堰渠长6.5公里,灌底堡、许家园、柳泉、西灌底、爱里、东刘家村田5400亩;三道堰渠长2.5公里,灌乔寺田480亩;四道堰渠长10公里,灌乔寺、南下吕、许家园、候村、蔡薛、西刘家村田1400亩;五道堰渠长6公里,灌东下吕、西下吕、南下吕村田430亩。”总计渠长32.5公里,灌溉田地9665亩。

近千年来,当地人像保护生命一样的维护着罗公渠。受益各村共同推举当地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渠长,设立专门管理水渠组织,按受益面积多少确定用水时限,逐村轮用,渠上为此设有水牌,按规定的时间交接;雇用专人管护源头的拦水堰坝,如遇洪水冲毀堰坝,迅即组织劳力抢筑;每年早春与初秋灌溉旺季前组织劳力对水渠进行维修清淤。


尽管如此,遇到天旱,为争水避免不了矛盾,甚至发生争执打斗,但大家都清楚这条渠的重要作用,今天在渠畔吵得不可开交,明天会一齐挥汗清淤。在受益村庄百姓的呵护下,这条古渠总是那么长、那么宽、那么深,渠里的水总是那么大、那么清,一往情深地流淌在需要它的土地上,流淌在人们的希望里。

至今,沿渠各村珍存着十多通浇水规章、厘定分数、调处矛盾的古碑。其中收入《绛县石刻大全》的有柳庄村的“水利判文碑”、东外村的“仈公讳居仁字纯一奉母周太儒人命施舍渠道四村感恩碑”、坡底村的“闻喜县青原坡底村水利石碣碑”等,成为弥足珍贵的文物。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的百姓自浚通罗公渠始,巧妙地利用水差,在沿渠修建起十多座以水为驱动力的水磨。这些水磨像一簇簇娇艳的鲜花盛开在肥沃的平畴里,昼夜不停地吟唱着欢快的歌谣,磨面、轧花、榨油、碾米,堪称当时农村最先进的动力机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巨大的能量,使沿渠诸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直到现在,横水镇境内星罗棋布着几十处古代庙宇院落,其中有景云宫、乔寺碑楼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分布密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数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水利建设,闻喜、绛县成立起涑水灌渠机构,对罗公渠各道堰进行维修管理,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古渠犹在水还清。


可惜近几十年来,涑水河逐渐断流,罗公渠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只能珍藏在人们的记忆里。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生态环境恢复,涑水河复流,罗公渠会再现芳姿,造福百姓。
65929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