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河津南桑峪村一个小山村的华丽转身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8-21 11: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津南桑峪村一个小山村的华丽转身

河津南桑峪村一个小山村的华丽转身

塌陷村的重生

南桑峪村地处吕梁山南端,黄河之滨,原属乡宁,后归河津,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方圆8公里的山梁上,分布着4个自然村,600余户人家,2500多口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世代都栖居在这沟壑纵横的山间,过着单调封闭的生活。上苍也恩赐了他们宝贵的煤炭资源,上世纪80年代,南桑峪的村办煤矿纷纷兴起,为国家输送能源的同时也给村里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然而,资源开发是把双刃剑,带来物质财富时,也破坏了村民的生存环境。由于长期大规模地开采,造成地质塌陷、水源枯竭,全村90%的地下成为采空区,85%的房屋断裂倒塌。

“村民每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常常是房子没盖几年又换新址盖新房。有时一觉醒来,墙上裂缝能塞进手指头。这样的住房条件,也是村中年轻人娶不到媳妇的主要因素。”妇女委员王洋洋说。

看到此情此景,王国清忧心忡忡,眼睁睁看着乡亲们陷入如此困境,他这个村中的当家人寝食难安。王国清与乡亲们和村委一班人一起反复开会、商讨。这期间,一个大胆的设想在王国清心中萌生:整村搬迁,让南桑峪人远离危险。

“往哪里搬迁,钱从哪里来啊?”村里人又开始犯愁,毕竟搬迁不是小事。王国清胸有成竹地拍着胸口保证,他来想办法,家是一定要搬的。他争取了部分国家地质灾害金,加上村中两座小煤矿每年有几百万元的收入,还有村民自筹资金,总之,村子一定要搬离危险地带。

搬到哪里,选定地址是头等大事。王国清请来了专业地质勘探队,先在本村靠黄河边没有煤炭开采的区域勘察,钻探了半个多月,发现这是地质滑坡区。他又带着村里的代表去山下的龙门、连伯、西庄等村选址,回来讨论后均不尽人意。

有一次,一名村民说,要搬咱们就搬到城里去住,也过一过城里人的生活。王国清考虑到以后的长远发展,觉得这不失是一个好办法。河津市郊区的一块丘陵撂荒地,不管是面积还是位置都合乎新址要求。王国清多方协调,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终于确定了搬迁地。

2008年6月,正当南桑峪的村民兴致勃勃地启动搬迁工程,一个消息传了过来,国家对煤炭资源实施整合,南桑峪的村办煤矿被关停。之前原想靠煤炭收入支撑搬迁的设想成了泡影。虽然国家给了煤炭承包费,加上之前争取的地质灾害补偿款和村民的预交房款,资金还是存在很大的缺口。

巨大的压力让王国清彻夜难眠。放弃?一名党员的担当何在,村民眼巴巴地指望他带着去城里生活。继续?走出大山的第一步已经迈出,第二步无论如何都要走。自己不做点什么,怎么对得起信赖自己的父老乡亲。

王国清毅然放弃了和朋友在运城的房产开发项目,自己拿出了2000万元的资金,投入搬迁工程。朋友和家人都觉得他疯了,放着风生水起的生意不做,把钱扔到搬迁这个无底洞里。“我是党员,群众利益不解决,我能睡着觉吗?我是村委主任,承诺的事不兑现,还算人吗?”王国清给众人抛出这句话,又投身到新的工作中。

通过争取国家资金、企业赔偿和集体投入等办法,南桑峪村筹资1亿多元,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终于实现整体搬迁。

山里人的嬗变

村民告别山区窑洞,住进了新建的楼房里,他们给新村取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幸福小区。

小区内高楼耸立,800多套居民住房,500多个停车位,老年公寓、休闲广场、会议室、棋牌活动室、电车棚、幼儿园等设备齐全。“6万元就住进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每平方米不到560元。”物业管理经理李芬瑶说,村里18岁以上的男人,一人一套房子,自己抓阄选楼、选房、选大小。家家住进了新楼。

村子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演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王国清并没有松懈。搬到城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务派遣公司。王国清说:“把乡亲们迁出来,就得让大伙留得住、发展好,过上幸福生活。”

房子建成了,很多人往下搬的时候,向王国清借款,他从来都是要多少给多少。集体经济的最大一项,煤炭资源总有用完的一天,这样不是长久之计,他总琢磨着怎么才能让人们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让进城的乡亲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村民在城里就业,王国清亲自联系城里的宾馆、饭店和工厂企业,组织村民就近务工。因为村民大部分都没技术,这样的劳动输出,出的力多,挣的也不少,可以解决温饱。

王国清觉得,只有让村民掌握一门技术才是致富之道。于是他联合村委会出资组织年轻人到太原、西安等地学习电焊、挖掘机、室内装饰等专业技术,而且带薪培训

整个村庄搬迁后,南桑峪村的土地大都退耕还林。但祖祖辈辈以土地为生计的农民还是放不下自家的庄稼地。村委就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大面积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让地的主人在家得租金,安心在外打工。

按照王国清的话说,就是“两条腿”走路,多点发力的思路,坚持山上抓产业,山下抓就业。现在南桑峪村集体年收入近500万元,对村民实行了“四免两补”,即免小区物业费、免暖气费、免校车接送费、免75岁以上老人在本村老年公寓的吃住费;每人每年补贴医疗保险100元,考上大学的学生一次性补贴3000元至5000元。

但王国清仍不甘心,带动村人就业的同时,还在试图创办一个村人户户持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彻底解决就业问题。

南桑峪人的生活大变样,白天在家门口打工,晚上在广场散步、跳舞、唱歌,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文明村的幸福

“刚搬到新村时,村里人还像在山里一样喜欢光着膀子到处走,垃圾乱扔。”李芬瑶说道,因为祖辈都是山上生活的农民,一些随性的习惯难免带到日常生活中。于是村里召开村民集体会,成立了物业管理大会,定出了村规民约,并张贴出来。

在村规民约中,对社会治安、村风民俗、文明礼貌等做了详细规定,言谈举止要文明,不说粗话、脏话、闲话、背后议人是非,还需爱护公共环境,不乱扔烟头、乱倒垃圾。如发现不文明行为,第一次通报,第二次罚款。每月25日的晚上,村里召开物业管理会,主要内容就是批评不文明行为和倡导文明风气。

王国清提出,不要把山上的不文明习气带到新村,争做文明城里人。他说:“村里的党员要带头讲文明话、做文明事。

干部带头做工作,让大家早些适应城市生活。”每个村民都要学法、知法、守法,对好人好事予以表彰。同时也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针对村民办理红白喜事时互相攀比的问题,制定了红白事章程,规定了宴席标准和烟酒数量,超标罚5000元到1万元。

渐渐地,村人越来越有秩序,不文明的行为没有了。现在随手捡拾纸片和树叶已经蔚然成风。文明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

村里不仅居住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变化巨大。每月25日的村民大会,村民都积极参加。这里成了人们学习和交流的地方。每逢节假日,村里还专门聘请各专业老师给村民讲国学礼仪,给孩子们上兴趣课培养他们的特长。

五年来,大家坚持不断学法、学礼仪,举办各种文化学习活动,提升了素质。群众是推动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每年两次总结大会,表彰致富带头人、先进劳动者、先进务工者、好婆婆、好媳妇、勤俭持家模范、文明家庭等。

老年公寓中,宽敞的卧室、干净的卫生间、整洁的厨房,明亮的客厅,彩电、冰箱、洗衣机配备齐全,专职的保洁员清洗衣服、打扫卫生。“我们都是享了国清的福了……”90岁的杨娥枝竖起大拇指说。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获。南桑峪的成功转型,是加快城镇化步伐迈出的一大步,是合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走出了一条“致富在深山,出路在搬迁,就业靠工贸,美化我家园”的移民村发展新路径。
65821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