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散文] 张景录:马趵泉随想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7-24 12: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趵泉随想

张景录

一个夏末秋初的季节,我终于走进你——千年古文化村落马趵泉。

一大早,从稷山县城出发,顺一条蜿蜒盘旋的柏油公路蛇行35里到达马趵泉村。马趵泉位于吕梁山支脉,晋家峪峡谷中部。这个有几千年文化的山村古庄北依蟠龙山,南对栖凤岭,自然风景优美。四周有羲和观日峰、晋文公藏身洞、秦王李世民征战留下的马趵泉、马夫庙等人文古迹;还有石马、佛佑寺、珍珠窑等许多优美的传说,形成了不可缺少的神话传说和“李唐文化”“太极文化”“善意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经典。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马趵泉水淙淙仿佛讲述着秦王烈马趵泉涌水的传奇故事。清澈见底的泉水溪流流淌了几千年,传递着唐风宋雨、元末明清的风云突变。那隋唐古槐已穿越了1600年的历史光阴。粗壮的枝桠,千年不老的树干,春来花发,抽出新芽。那伞形的树冠枯荣繁茂,就像生生不息的山民,一茬茬、一辈辈生息繁衍。

多少代多少辈黄土高原的山民重蹈覆辙着“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生活。那些头顶烈日,背负毒日的父辈用布满荆棘的手垦写着生生不息的壮丽诗篇。一个伟大的象形文字“力”蘸着日精月华在与贫困、饥饿、瘟疫默默地进行着抗争……

站在马趵泉村的制高点,望着这座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的古山村我仿佛穿越到遥远的古代。那两棵相差不到一百年的古槐见证的是马趵泉村永驻的人文厚土。那坐北朝南的明代舞台曾演绎出山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

马趵泉、大槐树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纯朴的村民。清代嘉庆年间有一首民谣广为流传稷山、乡宁一带:“进村一条道,环村五座庙。一门两举人,西北韩字镖。”这首歌谣反映了马趵泉村的地理位置,村民信仰,韩氏文化内涵所渗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明末,韩霖举家从古绛州迁来隐居此地,把宗岳太极拳文化传承至今。清乾隆至道光年间,韩氏家族生意做到云南贵州、兰州青海一带,留下了亟待整理挖掘的晋商文化!清光绪三年那场饥民哀嚎、饿殍遍野的荒年,彰显了韩家先祖舍饭、舍粮、由富变穷的高尚......

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古树、这里的戏台,还有这古老的民谣、民居、古寺、庙宇......都显现出古老的马趵泉村历史文化的厚重。

时令虽跨进秋天的门槛,但马趵泉村的山山岭岭、路边村巷到处开满了金灿灿的野花。鲜花盛开,芬芳四溢。有着特殊地理环境的马趵泉村,曾是抗日战争的军事后方要地。在一座座明清古民居院内曾驻扎着抗战时期稷山民主政府、军事战略培训基地。抗战时期,这里也一度成为我八路军军事指挥部。他们运筹帷幄指挥着抗日前线和后方武装。村中的碌碡、碾盘陪伴着抗日健儿的长矛大刀。正因如此,蟠龙山的英雄儿女与中国人民一道浴血奋战,于是,才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啊,马趵泉!历史的根脉在此,千年不朽的文化积淀在此。羲和登高观日出,始有冬夏之至,春秋之分。晋文公藏身修道始成春秋霸主、李世民躲敌避难始有大唐盛世……睹物思人,我思绪翻滚,心情难以平静。

马趵泉村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古老的村落,更重要的是一笔可贵的人文遗产。
64385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