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散文] 姚俊虎:大河吟水逐浪花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7-23 15: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河吟水逐浪花

□姚俊虎

仲夏时节,读了张恩忠先生所著长篇传记体小说《血脉》,给人以赏心悦目、酣畅淋漓之感。这本书较为深刻地刻画了作者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轨迹,如一条翻滚浪花的漫漫长河里。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被称为欧洲社会“百科全书”的巴尔扎克先生认为,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这正是《血脉》一书的意境所在。

正如山西文学院院长张卫平在“序言”中所述:《血脉》反映的是上世纪三十至九十年代大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这一阶段恰恰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大变革、大转折时期。小说以张天心、张世成两代人的坎坷命运为主线,全景式地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作品重点塑造的就是张世成这个人物形象。他出生乱世,命运多舛,但他始终不变的是对美好未来的坚定向往。这是张世成的精神支撑,正是凭着这一点,他才从一次次人生的绝境中完成了生命的升华。在张世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张恩忠的身影。

张恩忠先生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孩童时经历了“逃日本、躲土匪,捡牛粪、拾麦穗”颠沛流离、忍饥挨饿的恓惶日子,也练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独当一面的能力。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的人生境遇,才有了小说中许多令人印象深刻而又鲜为人知的细节描写,才会使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更显得丰富而又饱满。在读者看来,张先生的文学历练,既有其坎坷经历、先天聪颖一面,也有把握机遇、后天勤奋的原因。


究其原因,首先是作者亲身经历了那段慷慨激烈的抗战烟云,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血与火的熏陶。他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游击队员,所经历的那些惊心动魄故事成了他一生倍感自豪的记忆。更让他刻骨铭心的是,父亲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这也成了他终身难忘、不可治愈的痛点!此后,背起篓子割草,挎起书包上学,母子们相依为命,四处求人的坎坷道路,进一步磨炼了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铮铮铁骨”,给了他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精神力量。

从《血脉》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文学创作的韧劲——他曾经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但对于文学创作的那份情愫却丝毫没有动摇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年轻的张恩忠奋笔疾书,用两年多的时间写完了反映父辈英雄传奇的长篇小说《龙岗战火》,此后经过近三十年的沉淀、打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成了新时期以来山西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获得了马烽、西戎、孙思义名家的赞誉。
他的处女作《龙岗战火》是其跻身山西文坛的一块基石,也是登攀文艺高峰之关键一步。先后有《山西农民报》《人民日报》《上海文学》等报刊对其进行了介绍和评论。


1979年末,张恩忠奉调来到原运城地区文化局创作组,在山西省1980年4月召开的第4次文代会上,文联主席马烽在报告中对《龙岗战火》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他“在题材和人物的多样化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1986年,他被任命为运城地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1987年,他被评为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1994年,他又被山西省高级职称评委会评为群众文化研究馆员。1998年,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司马光传》出版后,《山西日报》《运城报》《山西电视报》发了专题消息,《山西文化交流》《河东文化》等刊物相继发表了故事梗概。

张恩忠先生是运城夏县人,从司马光的求真务实、为政清廉到外祖父的伸张正义、不畏强暴再到母亲的忍辱负重、敢于担当,多少年来有一股强大的血脉激流始终在这块丰饶的大地上涌动着。我们赞美《血脉》这部书,是因为它像河东文化的长河一样,不会干枯,也不会断绝,它是民族的精气神在传承,更是人间的真善美在流淌。

64349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