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司马光的“诚”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7-11 11: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光的“诚”

□王 剑

提起司马光,人们总会想起他砸的那口缸。这个故事太有名了,流传了将近一千年。但是,司马光一生的成就和声望,却并非仅靠这一点小聪明。作为北宋的重臣,他当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我们说他的“诚”。司马光小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比别人的记忆力差。因此,他常常一个人留在学堂里,关上窗户,花费比别人多两三倍的工夫去记忆和背诵书上的东西,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本,能背得一字不差,才肯罢休。慢慢地,他的知识和学问一天天见长,小小年纪就“凛然如成人”。

司马光做官以后,他的“诚”表现在耿直,坚持原则。

他敢于弹劾、批评权臣,对皇帝也决不拍马屁。有时候,他甚至冒着轻则降官削职、重则坐牢流放杀头的风险,不断给皇帝挑毛病。他历仕三代,仁宗、英宗、神宗这三任皇帝都不止一次地被他“责”过,有时还“责”得非常严厉。史书评价:“司马温公忠厚正直,出于天性,终始一节,故得天下之望。”

司马光非常真诚。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不能胜任其职位,再高的官也应当辞去。

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仁宗皇帝拔擢司马光为开封府推官,赐五品官服。这是一个肥缺,按惯例,司马光是要跪着接旨谢恩的。谁知他却冒出一句“臣不敢受”,随后还几次三番地请求辞去开封府推官。此事传到司马光的老家,大家都很敬重他。家乡人如果有谁做了坏事,人们就会这样批评:“难道你就不怕司马光知道吗?”

最能体现司马光至诚精神的,要算是他编纂《资治通鉴》这事。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司马光自请离京,退居洛阳。十五年间,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付诸编史上来。司马光做事勤奋刻苦,“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每天晚上睡觉时,他都枕着一根圆木,只要枕头一滚动,他就会从睡梦中惊醒,然后抖擞精神赶紧起来编书。当二百九十四卷《资治通鉴》全部编完时,司马光累得是“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睿思殿的图章,亲自赐名写序,擢升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并赐予他银两、绢布和马匹。

在生活上,司马光以“俭”为诚,不崇尚奢靡。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朝廷赐给司马光价值百万钱的金玉珍宝和丝绸。司马光三次上书谢绝,他在奏章中写道:现在国家内忧外患,各地经济都很困难,不能再实行过去的重奖政策了。朝廷没有批准,司马光就把这些珠玉宝货换成钱,充当谏议院的办公经费。

司马光生活朴素,几乎到了寒酸的地步。司马光的夫人病逝后,家里竟然穷得无钱安葬,最终只好把三顷薄田抵押出去,才置办了棺木。司马光丧偶后,其友刘贤良想花钱为他买一名婢女供他使唤。司马光却婉言谢绝:“我活了几十年,吃饭不敢经常有肉,穿衣不敢用纯丝绸,而且时常身穿粗葛衣,怎么敢使唤花钱买来的女婢?”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其简陋,于是另掘一地下室,读书其间。

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

司马光的朋友范镇来洛阳看他时,看看王拱辰的朝天阁,又瞧瞧司马光的地下室,戏言道:“王拱辰上天,司马光入地。”范镇走进屋内,除见到四壁的书架上摆满图书之外,别无他物。床上的被服布料早已褪色,补丁摞补丁。

范镇深感司马光太清苦,返回许州后,让夫人做了一床被子,托人捎给司马光,司马光非常感动,在被头上用隶书端端正正地写着:此物为好友范镇所赠,并一直盖到去世。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司马康:死后仍穿平时的衣服,盖上这床被子,实行薄葬。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病逝,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皇帝赐碑“忠清粹德”。
63564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