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散文] 李云峰:《司马温公家范图解》读感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7-10 11: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文互鉴雅俗共赏的有益尝试

——《司马温公家范图解》读感

□李云峰

还是在年前,被刚从河东博物馆馆长岗位上退休的杨明珠先生告知,他正在编著一部《司马温公家范图解》。只这书名,就让自己心怀崇敬的同时,也不免心存疑虑:当下,虽说社会上已经形成了鼓励学习传统文化、重读家训家范等文学经典的良好氛围,但实际上到底有多少受众阅读和喜欢这类艰涩聱牙的文言文本呢?

因为就笔者的观察,在白话文时代成长起来的大部分读者,对于文言文时代的经典著作,在心怀崇敬的同时,心生敬畏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心理,敬畏于那种之乎者也语境形成的阅读阻隔,不得不依赖于注释与译文,才能进入古典文学之堂奥。笔者虽然专修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这种生疏隔膜的阅读感觉也是一样存在,毕竟是缺少了那种语言交流环境的熏陶濡染。

新年伊始,终于读到了杨馆长付梓的书稿,同时还看到了出版社编辑编排出来的部分版样。那图文并茂、文白互现、名人故事诠释引申的雅俗共赏之形式,令人耳目一新,颇具视觉冲击力,着实一个意外之喜。这无疑给广大读者从《资治通鉴》之外的角度,认知历史名人司马光的做人品格、治家风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杨馆长介绍说,为了让读者越过文言文的阅读阻隔,他尝试通过这样的探索,架起一道通俗易懂的通津桥梁。基于这样的意图,就有必要避免一些图文书籍的图片选用往往只是点缀、与文字内容关联不大的欠缺,确保图片与内容相匹配,对“原文”和“译述”不但能起到图示诠释、帮助理解的作用,更能让作品页面收到珠联璧合、相映成趣的审美效果。为此,他深入图书馆、沉潜网络平台,广泛涉猎查找各种史籍图书,尤其是搜得多部流落海外他国图书馆、难得一见的珍贵古籍,从中搜集到上千幅之多的各类美术作品、古籍书影等资料,再结合文本,精选出近四百幅作为相得益彰的插图,呈现给读者。

如此图文融会的编著形式,新颖别致,显然是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普及文本的一个创意突破,别开生面。它不只满足了读者能够顺畅读懂内容的基本需求,更注重文本表现形式上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这一突出醒目的特点,应该会收到雅俗共赏之效,更会吸引到新生代读者的关注与阅读兴趣。

而能够创意出这样别出心裁的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的图文样式,绝非一时兴之所至就能做到的。因为这编著样式,不但需要编著者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文学素养,有对文史古籍了然于胸的丰赡学识,还要对表现传统文化艺术的美术作品具有不俗的辨析鉴赏眼光。这些条件,恰好正是从事博物工作大半生、以广博精深钻研深究之勤获得博物馆员高级职称、所著专业论著为博物界瞩目的杨馆长所符合的。因而,他编著出这样独具一格的作品,也是有踪迹可循的。譬如通过对《家范》原文的逐节译述部分,我们不难感知到他在《司马光茔祠碑志》《河东碑刻精选》等著述当中展现出的专业才华。读者不但能够领略到编著者老道从容、娓娓道来的文学叙述功底,更能体会到他深入浅出、驾驭有度的考据功力,让读者在阅读当中,不只是了然文本内容与寓意本身,更能潜移默化地吸纳、学习到许多的历史知识,和已经演绎成一种民俗生活亮点的成语典故的由来,以及《温公家范》因《资治通鉴》编纂得以搜罗引证到如此丰富的历史人物故事的内在关联,肯定是信息多元,物超所值。而穿插其中的图文映衬的充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拓展延伸效果,也早在其《图说关公文化》《家规家训在运城》等通俗图书当中现出端倪,只是在这部著述当中,更显成熟自如地服务于编著的需要,锦上添花,更上层楼,给读者以美德一体、水乳交融的愉悦享受。

作为亦师亦友的世交挚友,既不能有违兄长诚托,又不敢班门造次,正好将先睹为快的赏读感受,分享于此,权复为序之命也。
63474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