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古代“高考”中的“猫”与“鼠”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7-9 09: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高考”中的“猫”与“鼠”

在古代的“高考”——科举,考生的作弊方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当时的官府为了打击作弊绞尽脑汁,双方宛如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猫与鼠,斗智斗勇。比如,古代银盐变黑就是颇为“高科技”的一种手段。作弊者会把衣服的夹里密密麻麻用盐水写满字,混入考场后点燃蜡烛用火一烘,文字就显现出来。和用银盐类似,乌贼汁也是当时作弊颇为高超的一种手段。作弊者用乌贼汁把需要夹带的内容书写在裤子的夹层上,然后涂上烂泥巴,入场之后待烂泥巴干后,把泥去掉,文字就出现了。


据说乌贼汁还有个特点,就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不需要清洗,字迹就会自行消退。这种办法既可以抄得文章,又可以毁灭证据。上述两种方法如今已不可见,然而有些古代的作弊方法,如今作弊的考生依旧在用。不可不说生命力之顽强。比如怀藏,现在叫“带小抄”。

在古代,科举一考要好几天,由于可以携带吃食、蜡烛、餐具等入场,所以就有了把《四书》《五经》塞在馒头里、缝在衣服夹层以及塞在蜡烛里等比较“粗放”的作弊方法。虽然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作弊者方法繁多,技巧精妙,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官方防止作弊的方法也颇多而全面。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搜身,当时金国搜检考生达到了必须解开发髻、袒露衣服,连鼻子耳朵都要细细搜索的程度。


后来,为了防止搜身的士兵与考生相互勾结各取其利,官府又发明了准考证。准考证在古代称为浮票,清朝时期参加考试的考生,在考试前每人领取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不准进入。为防止代考者,准考证详细记载着考生的身高、面色、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考生进入考场时,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一一看过后,考生才能进入考场。为了遏制舞弊,提前预防是其一,惩罚同样也是官方的手段。


最常见的是罚科,即一段时间内取消考生之后参加考试的资格,少则罚一届,多则罚五届。与此同时,明代为严打考场作弊还采用发配制度。凡参加科举考试时作弊的考生都要发配至边疆。如若作弊者是官员则直接贬为庶民,情节严重甚至还会被处死。



63330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