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古代考试制度中"三甲”的由来及沿用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7-8 08: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们习惯用“三甲”表示前三名,事实上“三甲”不是指前三名,这个词常在不经意间被误用了。

“三甲”一词来源于古代科举制度。《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有“三甲”词条和解释。《辞源》上倒是收录了这个词条,引用的是《宋史·选举制》中的一段,它指出了“三甲”的由来:“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意思是说,自太平兴国八年(983)殿试后,进士分一甲、二甲、三甲三个等次。可见,“三甲”是三个等次的统称,并不是只有三人。

金代,科举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代分两榜,每榜分一、二、三甲。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两榜,并将此设为科举考试定制,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明代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都称为传胪,清代只有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二甲与三甲名额不固定,但是要比一甲多若干名,具体多少是根据当时的国情而定。当时举人能挤进“三甲”,就是指成为进士。

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可见,“三甲”是科举考中进士的等别分类,是三个等次的统称,并不是指前三名。如明代王铎的文章有这样的表述:“王铎至31岁时,入京殿试,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三甲”的规范用法,就是说,王铎没能进入一甲和二甲,在三甲中列第58名。古代在介绍进士名次时,都是直接说几甲几名,如“万历某某年(或康熙某某年)进士二甲十六名”。

由于“甲”代表最优秀、最出色的类别,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将“三甲”理解为三个最优秀的人,并一直误用下来。不过,一甲的确是三人:状元、榜眼和探花。明清时期,状元居“鼎甲”之首,又称为“鼎元”或“鼎甲”,而鼎多为三足,因此一甲中的三位最优秀者可称为“三鼎甲”。

63239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