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司马光与官渡河的传说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7-3 17: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光与官渡河的传说

司马光 (资料图)

□陈茂生

位于河南省光山县的城南,有一条千百年流淌不息的河,为淮河的主要支流,俗名南大河,雅称官渡河,学名小潢河。此河发源于新县的万子山,流经光山、潢川、淮滨,至安徽汇入长江。有诗曰:“光山南去有长河,两岸春风涨绿波。斜日扁舟重回首,向来官柳已无多。”(明贺守约《官渡清波》)。“白马源头欲滥觞,汤汤百折走浮光。中流誓楫知谁健?隔岸呼舟过客忙。”(明李逢阳《官渡春波》)。

提起官渡河的由来,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宋真宗天禧年间,山西人(今运城)司马池任光山县令,在任的一年,光山遭遇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旱灾,整整半年滴雨未下。虽有河水流淌,可方圆数十里都是岗地,因水利设施落后,远水解不了近渴,老百姓只能望洋兴叹,庄稼颗粒无收,甚至寸草不生。不仅如此,蝗虫也趁虚而入,铺天盖地,将百姓仅能赖以生存的榆树叶都一扫而光,民不聊生。为了活命,大批百姓举家外出逃难。司马池不时接到因饥饿和疾病死亡的上报。为救民如水火,他冒着被革职的风险,开仓放粮,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库粮有限,对数以万众的灾民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难解根本问题。

为了稳定灾民情绪,不引起恐慌,一日,他和师爷骑着毛驴,带着干粮下乡巡察,一方面掌握灾情,一方面同基层官员商讨治虫和抗旱的对策。每到一处,目睹面黄肌瘦的老老少少,除了将随身的干粮分给灾民,说些安慰的话语外别无他法,老百姓的饥苦让他感到揪心般的疼痛。陪同的师爷也哀叹不已,难过至极。无可奈何的他只好叮嘱师爷做好记录,以备回去拟就上奏文书,请求朝廷下旨赈灾。

一天下来,他和师爷米水未进,饥肠辘辘。傍晚时分,二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带着忧愁返回县衙。当行至南大河准备渡河时,天气突变,狂风大作,天黑漆漆的一片,暴雨倾盆而下。师爷只好隔着百米的大河向对岸高喊:“县太爷回府,艄公摆渡。”河对岸一个叫管窦的艄公听后却犯起了愁,虽有几十年摆渡的经历,可在这种风大浪急的天气摆渡还从未有过,弄不好要出人命的,急得他捶胸顿足。正当此时,司马池夫人聂氏见老爷一天未归,又是这种天气,放心不下便带着幼小的司马光前往渡口探望。看到艄公无奈的表情,夫人也急得火烧火燎。站在一旁的司马光突然发现船边一堆网绳,便来了主意。他让艄公将绳的一端拴在船上,另一端由他和母亲借助拴船的木桩慢慢松开,这样,既保证船不被急浪卷走,又能帮助艄公在回渡时拉一把劲,经过他们母子与艄公的全力配合,司马池与师爷终于安全渡河。小小的司马光为这次摆渡,再一次显示了“砸缸救溺儿”般的聪明智慧,功不可没。

话说那场雨连下三天三夜,当地塘满堰满。后来,司马池渡河的事被艄公传开,老百姓都说是县太爷感动了天,天才降甘霖。为了感谢为民办实事的好官,感谢冒险为县官摆渡的艄公管窦,也为赞扬司马光的聪明才智,人们便将南大河雅称为“官渡河”。

千百年来,官渡河以母亲般的乳汁造福着光山人民。如今,官渡河渡口已不复存在,早已被现代化的桥梁所代替,与“沙滩公园”一起融合成为光山一道亮丽的风景。

62876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