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已有“洗手礼”
“勤洗手”是最容易做到、也是预防病毒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夏商时期,人们为防止疾病的传播,就已经养成了洗手、洗脚等卫生习惯。
洗手在当时称为“盥”(guàn),您看,甲骨文中的“盥”字,像不像一只朝下的手伸入水盆中呢?金文和小篆中的“盥”字表现得就更为形象了,“双手”“水”“皿”组合在一起,像极了双手捧水在盆中清洗的过程。
后来,人们意识到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更加卫生,于是用流水盥洗的器皿,也就应运而生了。
武汉博物馆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yí)”,这件青铜匜造型似瓢,深腹圜底,前段有流,中部流槽阔长弯曲,后端配有龙形柄,口沿下端饰有精美的窃曲纹,底部则为四只龙形足,俯首曲体承载着器身,看上去魁伟而庄重。
西周时期,洗手上升为祭祀宴飨仪式前必不可少的礼仪,那就是“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其中“沃”是指持“匜”从上方倒水的过程,“盥”指洗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最后侍者递上帕巾擦拭双手。
由此可见,“匜”和“盘”是当时贵族行“沃盥之礼”的重要礼器组合,以匜倾水、以盘承水,称为“奉匜沃盥”。这种“洗手礼”表达了古人对礼仪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人良好的卫生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