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母亲的称呼有很多种。
汉朝的时候,四川一带的人把母亲称为“姐”。
汉代的大学者许慎在他的《说文》一书中说:“姐本蜀人呼母之称。”所谓的“蜀人”,指的就是四川人,许慎的意思是说,“姐”是四川人对母亲的称呼。由此可见,汉朝时可以把母亲称呼为“姐”。
汉朝的时候,母亲又被称为“社”。《淮南子·说山篇》中记载:“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意思是说,东家的母亲去世了,她的儿子哀伤地哭泣不止,西家的孩子见了,就回去对自己的母亲说:“社有什么可留恋的,快点死吧,我也和东家的儿子一样哀伤地痛哭。”这里的“社”指的就是母亲。高诱注解说:“(汉朝时)江淮人谓母为社也。”
南北朝时期,母亲又被称为“家家”。《北史·南阳王绰传》中说:“(北齐南阳王高)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意思是说,北齐时期的南阳王高绰和他的兄弟都称呼父亲为“兄兄”,称呼母亲为“家家”,称呼奶娘为“姊姊”,称呼妻子为“妹妹”。把母亲称为“家家”。
运城有的地方给妈叫嬷,奶奶在世时,有时候嗔怪我们时,经常说:你嬷那个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