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感怀] 运城人怎么称呼自己母亲?您叫妈?嬷?娘?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6-16 10: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古代,母亲的称呼有很多种。

汉朝的时候,四川一带的人把母亲称为“姐”。

汉代的大学者许慎在他的《说文》一书中说:“姐本蜀人呼母之称。”所谓的“蜀人”,指的就是四川人,许慎的意思是说,“姐”是四川人对母亲的称呼。由此可见,汉朝时可以把母亲称呼为“姐”。

汉朝的时候,母亲又被称为“社”。《淮南子·说山篇》中记载:“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意思是说,东家的母亲去世了,她的儿子哀伤地哭泣不止,西家的孩子见了,就回去对自己的母亲说:“社有什么可留恋的,快点死吧,我也和东家的儿子一样哀伤地痛哭。”这里的“社”指的就是母亲。高诱注解说:“(汉朝时)江淮人谓母为社也。”

南北朝时期,母亲又被称为“家家”。《北史·南阳王绰传》中说:“(北齐南阳王高)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意思是说,北齐时期的南阳王高绰和他的兄弟都称呼父亲为“兄兄”,称呼母亲为“家家”,称呼奶娘为“姊姊”,称呼妻子为“妹妹”。把母亲称为“家家”。


运城有的地方给妈叫嬷,奶奶在世时,有时候嗔怪我们时,经常说:你嬷那个脚!






61239
avatar 发表于 2020-6-16 10: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南方言包括运城市和临汾市20多个县区的方言,学术界称“中原官话汾河片”。这个方言片属于晋方言与中原官话的过渡区,与晋方言其他方言片相比,虽没有入声,但文化底蕴深厚,方言丰富多彩。

就拿亲属称谓中常见的“娘”和对“母亲”的称呼来说就独具特色。“娘”在山东、河南等方言中指“母亲”,但在晋南方言中并不用来称呼母亲,而是指称别的亲属和对象。大多数方言是通过对“娘”这个词的变读来指称不同的对象,即同一个词读音不同所表示的亲属称谓和对象也不同。以霍州话为例,“娘”有四个读音指称四种不同的对象,声调相同,声母、韵母不同。如:

娘1读niang,用于书面语的“姑娘”一词中。

娘2读nue,对祖母、外祖母的面称。

娘3读ni,对祖母、外祖母的背称。

娘4读nie,对非亲属的老妇人的称呼。

新绛话的“娘”有三种读音指称三个不同的对象。如:

娘1读高平调nie,对祖母、外祖母的面称。

娘2读曲折调nie,对祖母、外祖母的背称。

娘3读降调nie,对伯母的称呼。

洪洞话的“娘”各有三种读音指称三个不同的对象,三个读音均读升调。如:

娘1读niang,对婶母、继母的称呼。

娘2读nio,对祖母的背称,读降调是对祖母的面称。

老娘3读laonio,不变调是对曾祖母的称呼,变调是对外祖母的称谓。

普通话中表示“母亲”意义的“妈”,在运城、临汾、浮山等地却可用来称呼“伯母、婶母”,例如依排行可称“大妈、二妈、三妈、小妈”。

晋南年纪较大的人称 “母亲”既不是“娘”,更不是“妈”,而是别的称谓。如:

洪洞方言称母亲为 “姐jia”,称姐姐为“姐姐jie jie”,这是历史上“羌人呼母”习俗的遗留。此外,晋南翼城人称呼母亲也是“姐jia”,临汾人背称母亲是“姐jia”,面称母亲为“奶nai”,面称伯母为“大姐tojia”。晋南面称母亲为“奶”的还有浮山、襄汾、永济等方言点。翼城还有部分人称呼母亲为“bai”,其本字可能是“婆”,但语音起了变化。以上称谓仅限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年轻一代已很少有这样的称谓。

在晋南方言中,像“娘”和“妈”这种形式和表义都如此丰富的亲属称谓词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这些亲属称谓都体现了一方民俗文化的古老与丰厚。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