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里望村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20-6-14 11: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万荣里望村

□解放

里望村,1971年前属河津管辖,后被划归为万荣县,1984年改公社为乡镇,乡政府驻该村。

根据村中老人祖辈相传,建村时间始于元代之前,至今至少有700多年历史。最早住户为李姓,以姓氏为名,故名李庄。稍后又迁来胡姓,随着岁月演变,到清代后期,李、胡二姓已不存在一户。杜姓是从平原村迁来的,严姓是从上井迁来的。据《杜氏家乘》记载,杜氏最早祖先为“破锅族”。元末明初,国破家贫,杜氏兄弟三人分家各奔生活。临别时无任何东西留念,只好将饭锅打破分为三份,各执一份作为兄弟以后相识凭证。由此,这兄弟三人后裔被人称为“打锅杜”。作为其中一支后裔杜敏,率领儿子杜元兴、杜元明,从四川杜家崖迁徙到河津平原村,后元兴留平原,元明迁到李庄。其后,村中又迁来宁、付几姓,村人共议,希望李庄成为一个有声望的村子,遂改李庄为里望,寄托了村民良好的愿望。

杜氏人丁兴旺,经五百余年的繁衍生育,到2018年统计,杜姓在村人口已达1700多人。杜氏家族重视文化教育,“耕读传家”是他们的族规家训。其“家乘”中收录的读书歌曰:“读书好,读书好,读得书多身之宝。谈经休嫌苦,展卷莫辞劳,肯用功,趁青年,无厌经史繁,只怕功夫少。”故杜氏家族人才辈出。据《杜氏家乘》记载,其明代二世曾为秀才,三代良瀚出仕盐大使,五世国杰系拔贡,任金华府通判,掌东阳县事。其后,六世、七世、八世、九世皆有拔贡、岁贡,或任知县,或任其他官员。唯有九世孙丙彪之孙杜友兰曾在云南做官,官至布政司,又在晋宁州知州。当时,当地百姓因用水有争执,常常吵闹不休。他深入群众,调查了解,妥善解决,百姓感恩,为其建祠庙。其后为天津正定府参军。

里望村原有东西两条大巷和南北巷,构成井字形。4个官门虽然不如城邑之门雄伟,但也是村民在旧社会防御土匪盗贼的安全门。

里望的古文化丰富多彩,底蕴非常深厚,村中的古建非常多,像关帝庙、观音庙、禹王庙、龙王窑竟近20座,其中舞台设计精巧,砖雕、石雕、木雕精美绝伦,在汾南一带流传着“南阳塔,解店楼,里望台子拔了头”的民谣。

里望村有祠堂7座,其中杜家3座,严家2座,宁家和付家各1座,建得阔绰庄重,门前各有旗杆,飘扬着各族的旗帜和图腾,宣示着家族的兴旺。可惜这些后来遭毁灭,目前只有杜家重建起一座新祠堂。

村民谈起村里的官府巷,这里有当年官至布政司的杜友兰宅院。据老年人回忆,官府巷有六院12道门,均为二进院,当年皇帝曾赐其“司马府”“刺史第”牌匾。据说,当年有一伙土匪想对其打劫,先派一人于白天到其家中探底,谁知进院后如同进了迷宫,晕头转向,后来还是以借水喝为由,在家院指引下出了门。现在院落虽然残破,但是高门府第,门前蹲着两尊石狮,不失当年的气势和威严。

池头巷是因巷头有一大池泊而得名,池泊占地面积5.5亩,每年村中的降雨都流入该池。它不仅解决了村中的拦洪防暴,更是村中多年来人畜用水之源。在这黄土高原上有一池清水,村民对它怀着敬畏的心,在池之南北分别建立了龙王庙和禹王庙。其池进口处建有高大洞门,洞门全部用砖石砌成,工艺考究。登上洞门顶,可以远眺四周山色风光。经考证,该洞门系明代建筑,池中还有一测水石柱,村民按水面标杆就知水深和数量。

令里望村民特别乐道和骄傲的一件事,就是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日,朱总司令在里望稍事休整奔赴前线的往事。留下的人员驻扎在里望、西张、长乐、平原、上井、和井等村,立即开展各种抗日活动。贺龙部队在里望留守时,师部话剧团还在村中舞台上演出《流亡三部曲》《叮铃舞》等节目。其间,贺龙还上舞台和群众见面、发表讲话,动员群众开展抗日。

改革开放以后,里望村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下,在工商企业方面,办起了大型面粉厂、砖窑等;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种植桃树、苹果、药材、苗木和蔬菜,提高了村民收入;改变了村容村貌和自然环境;建立了文化广场、舞台、卫生室、图书室、乒乓球运动室;组建了青年舞蹈队、老年腰鼓队、花鼓队。这些,不仅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还为他们增加了收入。

61064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