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年过六十的范仲淹转任杭州,领浙西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等待范仲淹的却不是乐享清福,而是严峻的考验。
荒年赈灾大难,能够妥善解决粮食问题已经殊为不易,但范仲淹考虑的显然不仅于此。粮食不能停,民也不能闲,事情还要办,如何一举多得呢?还是得顺势而为。“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这是当地的两大民俗,范仲淹从中敏锐地找到了恢复社会生产的方法。
范仲淹素来崇尚清简,此时却一反常态,每日出游西湖之上,不负大好春光。此举是为鼓励民众外出游乐,带动商业。他还鼓励民间大力举办划船竞渡赛事,从春到夏,“居民空巷出游”,乐享湖光山色。手中有钱,才能心中不慌。范仲淹“以工代赈”,兴建工程。江南佛事兴旺、寺庙众多,范仲淹召集各家住持方丈,为他们分析形势,“饥岁工价至贱”,大兴土木正当其时。于是各家寺庙纷纷雇佣工匠,兴建、翻修工程纷纷上马。官方和民间遥相呼应,开始翻修仓库和官吏宿舍,每天雇佣工匠多达千人。
范仲淹深知民情民俗,因势利导,敢于作为,治下杭州在荒年里却热火朝天。“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百姓不愁吃、不愁穿,有活可干,有钱可赚,俨然安居乐业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