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零距离观察盐湖区龙居镇红香酥梨产业

[复制链接]
avatar 发表于 2019-11-11 16: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零距离观察盐湖区龙居镇红香酥梨产业

  这是一个火热的几乎有点疯狂的产业。

  单一的梨树品种,栽植面积4.4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45%,还有1万多亩的意向种植面积;总产值4亿多元,亩均经济效益上万元,年收入10万元至30万元的有4500户。

  如果仅仅如此,也只是一个正处于高利润向平均利润过渡的特色产业,虽然稀少却并不鲜见。真正吸引人的,是当地从政府层面到种植带头人群体,普遍闪烁的理性光芒。他们并未被持续20多年的好行情所迷惑,而是充满着浓浓的忧患意识。

  一半是炽热的火焰,一半是冷静的海水——11月6日,记者前往盐湖区龙居镇,近距离感触红香酥梨这一现代农业产业的脉络和方向。

零距离观察盐湖区龙居镇红香酥梨产业

零距离观察盐湖区龙居镇红香酥梨产业

  许石勇(右一)在自家的示范园里,和左冬至(左一)等人一起观察梨树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陈永年 摄



红香酥梨引种试栽

冒险之后侥幸成功


  踏入龙居镇政府会议室,工作人员指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说:“这就是龙居红香酥梨的‘鼻祖’。”众人哈哈大笑,但无一人反驳。

  “鼻祖”名叫张立跃,龙居镇南花村村民,是位普通的梨农。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在红香酥梨这一产业上,他算得上一位功成的英雄。

  1993年,张立跃在《山西果树》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郑州果树研究所一种名叫红香酥梨新品种的文章,于是他便约上几名村民,前往郑州。见到了树苗,村民们很失望,只有两棵,仅锨把儿般粗,结出的梨也没有出奇之处。但研发人员的一句话在他们心中燃起了火苗:“这是以后与香梨争天下的品种!”

  村民们想剪点接穗回家试种,但被干脆地拒绝了。

  “人家的理由也对,只有这两棵小树,谁来都要剪,剪完也不够啊。最后我们软磨硬泡感动了对方,人家给了我们五六小截儿。”张立跃还特意补充了一句,“没要一分钱!”

  这个补充很重要,如今,研究所又研发了红香酥梨的新品种,引种的条件是:每株100元,1万株起步。

  好在彼时非此时,那五六小截儿接穗被村民们用湿毛巾包着,视若珍宝地带着跨过黄河,回到了龙居镇。但是,研发人员再大的善意,也不能替代自然条件的约束,还没有经过国家新品种鉴定的红香酥梨能不能引种成功,谁也不知道。

  这几个村民分了接穗,在自家的适生苗上进行了嫁接,然后就交给了土地、雨水和阳光。农业就是这样,不能急,急也没有用。

  第3年,张立跃的梨园里有一株树结了两颗,他品尝了一下,与在果树研究所吃的不一样,有一点异味,而且也不红。当然失望了,但又能怎样?3年的时间和精力已经投进去了,有耐心的村民们决定再等等看。

  就像人一样,新品种的确存在着水土不服现象,过了几年,梨的口味越来越好,甚至比它诞生地的品质还要好。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等待的耐心,在这期间,一些最先栽种的村民,已把梨园毁掉,种成了小麦或玉米——几千年来,它们一直是这片土地的主角。

  必须要说,在红香酥梨的引种上,龙居人是超前甚至是激进的。在他们引种后的第6年,也就是1998年,红香酥梨的国家级推广鉴定才在张立跃的10亩梨园里进行,鉴定通过后,红香酥梨有了“户口”,第一群吃螃蟹的人才算见到了“先发红利”。

  当地将红香酥梨的发展总结为“一慢二稳三赶紧”:慢,是指1993年至1998年的试种阶段;稳,是指1998年至2003年的稳步扩展阶段;赶紧,是指2003年至2008的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在种植户的示范带动下,产业迅速铺开,到2008年栽植面积突破万亩,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

  红香酥梨的引种、扩大,始自民间力量,主要由示范带动推进,并没有“有形的手”的过度干预。这其中,有经受住市场培育期考验的先行者成了受人尊敬的“鼻祖”,也有没耐心毁园种小麦最后又补栽“起个大早赶了晚集的”。一个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成功的产业,肯定会有头脑发热式的孤勇和竟然成功的幸运,当然也会催生出众多戏剧化的故事和屡屡反转的情节。




繁花似锦

全镇共享红香酥梨产业红利



  采访时,王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左冬至,开着自己的小型SUV汽车,载着记者行驶在田间道上,路的两边,全是介于黄红之间的梨树,煞是好看。

  “不是这红香酥梨,哪能想到能买得起这车?现在有了梨,我一年能买它两辆。”左冬至拍着方向盘说。

  梨值钱,不愁销路,甚至在产业发展初期,哪怕是冬季修剪剪下的枝条都是宝贝。来自河北等地的急于引种的人在园中守候,一根3毛钱,边拾边数,当场给钱。

  红香酥梨在龙居镇的发展,以王南村与南花村为最。王南村4984亩耕地,目前4300亩栽着红香酥梨。但谨慎的左冬至,“醒悟”得有点迟。

  左冬至家种有40亩地,全是小麦、玉米或棉花,一年收入3万块钱能让一家人高兴得咧嘴笑。2008年,看到周围村民栽植梨树的越来越多,他也试栽了5亩。“刚开始根本不把梨树当回事,地里还套种着庄稼,施肥打药时从树苗上踩过来踩过去,一点都不心疼。”他说。

  2011年,梨树开始零星挂果,一下就卖了7000元钱,左冬至傻了眼。第二年收入又增加到了2万元,一家人来劲了,栽种面积10亩、20亩一直增加到如今的30亩。今年,虽然只有15亩梨树达到盛果期,左冬至依然收入30万元。

  受益的不仅是左冬至,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三五万元贫困户,十万八万刚起步,二三十万很普通。”据统计,农户年经济效益最高的达70余万元,30万以上农户120多户,20万至30万元的近1500户,10万至20万元的有3000多户。

  新兴的产业,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

  龙居镇的街道上,聚集着大大小小约40家饭店,但在农忙时节,午饭超过12点依然会“一位难求”。而距离龙居镇不到10公里的金井乡,街道上却只有十数八家饭店,龙居人将其原因定性为“红香酥梨”产业的发展。

  如今,外出旅游的大巴车隔几天就会在镇上发一次,家中有年轻人的村民小轿车基本已经普及,热衷在城里买房的村民甚至推升了运城市区西郊的房价。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原来“一个梨能换一盒烟”的惊叹,早已变成用梨换房换车的“新常态”。

  特有的适宜红香酥梨生长的自然条件,再加上近几年政府的大力推广,龙居镇红香酥梨面积迅速扩大。2017年,全镇红香酥梨面积为2.7万亩,2018年达到3万亩,2019年增长到4.4万亩,占到全镇总耕地面积的45%左右,其中已达盛果期的有3.4万亩。根据种植意向调查,今年还有1万多亩耕地准备转型发展红香酥梨。

  从效益上看,2017年平均亩产0.65万公斤,每公斤价格2.4元;2018年受冻灾影响,平均产量0.25万公斤,每公斤价格3.6元;2019年受一次冻灾和两次风灾影响,平均亩产0.5万至0.6万公斤,每亩直接经济效益1.1万至1.3万元。

  目前,全镇仅红香酥梨一个产业,总产值达到4亿多元。

破局之策

理性开路力克隐忧


  红香酥梨的发展,并不全是又“红”又“香”。比如,张立跃心中的一个疙瘩,10年了都未能解开。

  2010年,他通过各种渠道,准备出口马来西亚,当时国内一公斤收购价为1.6元,马方定价65毫米(果径)以上一公斤3元,55毫米至60毫米的2.6元。国内客商一看,将价位抬升到2.2元一公斤,大小不论。最后,原来说好的梨农大部分图干脆转卖给了国内客商。外商的3个大集装箱发到龙居,但最终只装满了一箱10万公斤。此后,这个外商再没和张立跃联系过。

  每逢有人调研,张立跃总要引用这个经历,来佐证诚信的重要性。但在打造“天下红梨第一镇”的征途上,隐忧不仅仅是诚信。

  任何产品,都有着产量与质量的最佳平衡点,数量过多必定引发质量下降。为了追求产量,一些梨农施用速效化肥和激素,导致土壤壤板结,有机质含量降低,同时又因光照不充分致使果个偏小、着色不均,不仅影响了外观,还影响着含糖量、耐储存度等品质。

  管理不当导致贮藏时间和货架期的缩短,烂果率加大提高了经营成本,采摘期提前导致品质下降,果农之间恶性竞争破坏产业生态,缺乏品牌营销意识“有市场、无品牌”……面对调研中得到的这些问题,当地政府敏锐地认识到,这种品质的下降,在供不应求的向上行情中可能影响并不太大,如果供大于求行情向下的话,极有可能让这个好不容易具备先发优势的产业遭到覆水之灾。

  龙居镇党委书记李路明说:“随着面积扩大,总产增加,未来5年可能会出现卖梨难,价格可能下降,甚至有可能幅度较大。如果政府不提前干预和引导,梨农将会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产业发展速度也会延缓,我们20多年形成的红香酥梨产业可能会被邻近地区超越,先天优势将会丧失殆尽。”

  为此,龙居镇甚至是盐湖区开出了药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提高梨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引导农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聚集提质增效,在全镇上下形成“不比产量比质量”的良好氛围;依托中农乐和西张耿农民技术夜校,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培训;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严格管控采摘时间,禁止提前采摘;建立质量承诺制,严格按照国家A级绿色水果标准把控化肥、激素、农药的使用量;成立龙居镇果业集团,抱团发展,杜绝恶性竞争;加快“龙居红梨”地理标志申请步伐,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利益分享”原则,全力打造“龙居红梨”知名品牌……

  下岗职工许石勇建起了150亩的标准化示范园,更大的行距和株距方便更高程度的机械化应用,新品种的预选为未来发展积蓄着动力,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操作施肥、浇水,先进的土壤气象监控系统可以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与精细……这些,都代表着红香酥梨生产者在个体层面的探索成果。

  “在盐湖,像我们这样的单个品种超过4万亩的特色产业很少见,在维护红香酥梨产业发展上,我们政府要坚定信心,发挥主导作用,充分放大先发优势,用更细致的服务、更专业的运作,打造‘天下红梨第一镇’。”李路明说。

  看到困难之后依然保持信心的,不仅是政府层面,还有越来越多的梨农。

  “爱之深、恨之切”的张立跃,正在建设一个300亩的红香酥梨示范园,在产业发展的2.0阶段,这位老人还想再给村民们做次示范;

  许石勇正在示范园里,对12亩梨树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

  左冬至正忙着筹备为期10天的村民技术培训;
(记者 陈永年)



58748
comiis_nolog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