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事情 采访柴军,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难在哪儿?难在总有人进来打断。
约好与柴军见面,是一个普通工作日的上午。九时许,我们进了他的办公室,不到半个小时,柴军跑出去三趟。
“不好意思,这件事情我得去处理一下。”
“不好意思,这是一个纠纷案件,其他人不了解情况。”
……
断断续续的采访中间,说到工作,柴军信手拈来,连年月日都记得清清楚楚。说到”值不值“,他说:“我爱这份工作,习惯了每天早上站在院子里等老百姓上门。”
记者:从警30年,全在一线派出所工作。什么原因让你坚持到了现在?
柴军:我来横水七年了,之前在勃村、古绛都干过。干了这么长时间,一是因为从小的理想,就是拿枪。不过原来想的是走我父亲的路,当军人,但机缘巧合,拿起了警察的枪。二是干得越久,接触的人越多,越能体会到老百姓的不易,越想为他们做点事情。
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在这行干久了,体会过生活最真实的一面,你根本骄傲不起来。我也是老百姓中的一员,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其他人我管不了,我只能从我做起。
记者:和老百姓接触久了,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柴军: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好的,中国的老百姓是最通情达理的。我推行的”六个一“模式,其中一个是回访重点案件,它指的就是要对那些合情、合理但不合法的案件当事人进行回访。为什么?因为这些案件当事人的心里一般还有抵触情绪,容易引起次生事件。
回访不是简单地了解情况,而是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从思想深处想办法化解他们的怨气,引导他们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
有老同事跟我说,现在的百姓难缠,动不动就要投诉、维权。但我发现,只要我们用平等的姿态去跟他们对话,是很容易取得他们理解的。我抓过一个嫌疑人,抓他之前,很多人跟我说,这是以前的旧案,你不管就行了。这个人太能告状,小心他告你。抓了之后,更多的人找到我,说不敢放,找更多的证据,多判上几年,要不他出来之后肯定要折腾。
我什么也没听,找到看守所,和这个嫌疑人促膝长谈了好几回,又通过他的儿女做工作。结果,这个嫌疑人后来和我成了很好的朋友,出来之后一改之前的作风,让村干部都大吃一惊。
记者:听说你在派出所辖区很有威望,市民、商户都信服你?
柴军:没这么夸张,这和全所干警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我们辖区人口多,客商也多,接触中难免有摩擦,但只要公平对人,就事论事,公正处理,也都能解决好。
来源:黄河晨报 记者 王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