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事情 兰花的花语为美好、高洁、贤德。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相信,一个家庭年收入不过五千元,家中还躺着一位行走不便的重病患者的贫困户,房子里会养上三四盆兰花。
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看起来他根本没有时间。
张景华是绛县横水镇新庄村村民,今年67岁。2008年3月,他家在翻盖自家房屋时,与邻居因为宅基地产生了纠纷。为了盖房,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景华抛下地里的庄稼,一门心思上访。2009年下半年,在市、县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他家的房子终于得以开工。
房子盖成了,张景华却有了新的烦恼。“因为上访,地里的庄稼没人管。村里还老有人说我是刁民,儿子30多岁了都找不下对象。”
明明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为什么多了一顶“刁民”的帽子?
这一切,让喜欢兰花的张景华接受不了,他只能重走老路——上访。只不过,这次不是为了房子,而是希望有个部门能站出来,摘掉他头上的“帽子”。
张景华找遍了他能想到的所有部门,但没有一个部门可以证明,他不是“刁民”。直到他遇到了柴军。
柴军调任横水派出所所长后,下乡走访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张景华上访“摘帽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柴军主动跑到张景华家,听他诉说委屈,顺着他的意思,说了一些安慰话。很快,张景华表示,不上访了,因为有“公家人”为他说话了。
2017年4月,即使已经过去了9年,在面对记者时,张景华依然十分激动地诉说着他的忧伤。看到一位年近七旬、比记者父亲年龄还大的老人这样一副模样,我的心里泛起一阵同情。
我想,可能帮不了他太大的忙,安静地听他诉说,总能缓解他内心的焦虑吧。
过了半个多小时,张景华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他开始向我们介绍他的新房。顺着他指的方向,记者看见,客厅的一角,有几盆兰花挺拔而立,一条条叶脉清晰可见。青葱的绿叶,在稍显灰暗的房间里,显得格外鲜翠,生机勃勃。
“张师傅,你这几盆兰花养得好哩。”
“嗯。以前就爱养,中间因为房子的事情,不敢养,怕糟蹋了花。这几盆,都是搬到新房后才开始养的。”
“现在闲下来了?”
“也不是闲。我媳妇有病,下不了床。我平常要下地干活,就她一个人在家,看看花能解闷。我跟你说,主要是有心劲儿了。现在,除了庄稼,我还种了点菜,逢会的时候,到会上卖菜还能挣点。不过,见了派出所的人我不要钱,免费送。就是他们老不要。”
与张景华的一番对话,让记者开始重新审视柴军。说实话,采访前翻阅资料的时候,看见派出所自行整理的情况记录,我心里觉得也没啥了不起的,所有派出所可能都会这样做。然而,3天时间,走访了十来位像张景华这样的当事人,发现像柴军这样,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在执法过程中不忘赋予法律温度的警察,实不多见。这种温度,可以暖和很多在社会复杂矛盾冲突中受到伤害的当事人,使他们感到被重视。相对来说,他们的诉求能否实现有时倒在其次。
来源:黄河晨报 记者: 王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