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伸张正义,以人民的名义

585 0
发表于 2017-6-12 10:22: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据黄河晨报讯  初见郭继红,是一个周六上午,在他的办公室里。
  郭继红是盐湖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当天,他约了几个申请法律援助的人,他在等。
  盐湖区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大厅里,满墙的锦旗,鲜艳、醒目。
  上二楼,敲门进去,郭继红从文件堆里抬头,起身快走两步,与记者紧紧地握手,连说:“不好意思,太忙了,见谅,见谅。”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性情中人——这是郭继红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十五年了,做法律援助工作。”郭继红缓缓说着。
  “从无到有”——刚开始,没有固定办公地点,没有像样的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下去办案骑摩托车,乡村路况不好,大车驶过扬一身土。每每赶到地方,已是灰头土脸,和庄稼汉没什么两样,老百姓那时总是“大郭”“小郭”地叫他。
  “从不认识到认识”——经过这么多年各种形式的宣传,法律援助工作已越来越深入民心。刚开始,老百姓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机构,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渠道可以帮他们伸张正义,维护权益。通过一个个案件的解决,老百姓口口相传,援助案件由最初的几件、几十件、上百件到现在的每年几百件递增。虽然工作量大增,但他们冲着老百姓的这份信任,总是乐此不疲。
  “从不理解到理解”——法律援助的主体都是弱势群体,申请援助的纠纷,案情有时简单,有时复杂。相对应的,有时也会遇到与所谓强势群体的冲突,这样的工作相对更难做。但唯其难,也更显出这个工作的重要性。自古,“民不与官斗,贫不与富争”,在老百姓心中,往往觉得“官官相护”。处理这类纠纷,郭继红认为需要的是耐心、细心、决心,还有勇气和信心。经过典型纠纷的合理圆满解决,逐渐赢得了百姓的理解和信任。
  郭继红回顾15年的法律援助经历,他说,其实每次接案他更希望看到的结果是和解,皆大欢喜。比如申诉到他们这里闹离婚的,他更希望看到双方恩爱如初。所以,他的做法往往是与对方用心沟通,启发其换位思考。这些年,他通过这种方式,成功挽救了数十个走到婚姻悬崖的家庭。再比如赡养案件,老人一气之下希望对簿公堂,而他经常是通过对老人的子女进行说服教育,使他们认识错误,主动尽孝。郭继红称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郭继红坦言,“肩上责任重大,这身体还要给力啊!”说着,他拿起一瓶药,倒出两颗含服。“血压又高了,得吃药控制”。
  这些年,报刊媒体曾对其做了许多报道,郭继红对报道中涉及的每一个案子,都记忆犹新。办案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艰难,层层阻力都让他深感法律援助工作推进的不易:
  2014年一个农民工群体讨薪案件,近百万元的血汗钱无着落,让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兄弟无法回家过年。农民工万般无奈找到了法律援助中心求助,看着这群泪流满面却同样为人父为人夫的农民工,郭继红的正义感瞬间喷涌——一定要让这群兄弟回家团圆,不能让这些为了城市的繁荣付出辛勤汗水的底层人流汗再流泪!经四处奔波,终于将欠薪圆满解决。当他把这些农民工兄弟送上回家团圆的列车时,好多农民工兄弟拉着他的手,眼泪吧嗒吧嗒落下来。他也落泪了,为了这过程中的艰辛,也为了这令人欣慰的结果。
  还有一次,为了讨回一群四川籍农民工兄弟的欠薪,他历尽曲折。为了找到工头,找到相关负责人,找到证据,他四处打听,四处寻找。听说工头在太原,他连夜赶到太原,找了个最便宜的地下室旅馆住着,房间很潮湿,墙壁上到处都是拍死的蚊虫的印迹,被褥脏得无法形容!但为了节省经费,他和伙伴只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衣服也不脱,囫囵地躺一下,第二天早早起床接着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之后,他们终于打听到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工头躲在一个偏远农村的亲戚家里。他们连夜赶去,在村口蹲守。守了一夜,终于在天亮时把这个工头堵住了。交谈中,工头说的一句话让他泪奔:“真没想到,和他们非亲非故,你们这么执着,吃这苦干啥!”工头也动了恻隐之心,表示克服一切困难把欠薪全部还上。那一刻的泪水,为农民工兄弟,为自己,也为这来之不易的坚守。
  “山西省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运城市法律服务先进工作者”“市法律援助先进个人”“盐湖区司法局特优工作者”“盐湖区第六届十大德政之星和百名拔尖人”……“这些年,人民给了我很多的荣誉。”他指着墙上挂满的锦旗和台上摆着的奖杯,“这每一面锦旗、每一个奖杯都凝聚着信任,是组织和人民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对我是激励,更是鞭策!”
  这些年,在郭继红的带领下,盐湖区援助中心组织人员入村、入社(区)、入校、入企巡回宣传讲解,在全区22个乡镇,279个自然村,88个社区,14个行业挂牌设点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配有专门联络员,将全区范围内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如孤寡老人、低保户等,完善了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工作,实现了动态管理、主动服务。
  “无私奉献伸援手,公平正义解民忧”墙上鲜红的锦旗仿佛在诉说着,这位平凡人物背后演绎的不平凡的人生。
  此刻,有几个字一直在记者胸中沸腾:“人民的名义!”记者 李婉玉
36211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