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徐建国的神秘世界

782 0
发表于 2017-5-9 10:34: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徐建国的神秘世界
       这是一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神秘莫测,瞬息万变;
  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的世界;
  然而,鼠疫、霍乱、炭疽这些让人望而生畏的病菌,在他面前却无从遁形;
  他将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细菌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并为他们构建起一套新的秩序。
  这,就是徐建国的小世界。
  出身寒门 不服命运
  徐建国,1952年4月出生于平陆县三门镇岳家庄村。从小家境并不富裕的他,种过地,卖过冰棍,当过会计、干事,吃过许多人无法想象的苦。但对于曾经的磨难,他觉得,那是一笔财富。
  志存高远而又执着前行的徐建国,在经历过无数的风雨之后,终于见到了人生的第一道彩虹。1973年,他被选拔推荐到山西医学院读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出于对肉眼看不见的世界的兴趣,徐建国开始了对微生物的探究之旅。
  细菌在普通人的眼中,大多会和致病菌联系在一起,会让人觉得很可怕,但在徐建国眼中,细菌是人生的伴侣。他说,“在我们这个星球,还没有人类的时候细菌已经存在了。我们的体表、消化道、呼吸道都有细菌。细菌是人的另外一个器官,如果没有细菌,人是不可能活很长的。”
  的确,细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吃的醋、喝的酒,包括冶金、炼油都需要发挥细菌的作用。然而,正如徐院士所说,人们往往把细菌看成是有害的,实际上,有害的细菌在细菌种群里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不过,正是这些有害的细菌,给人类的身体和生命带来无尽的灾难,让人谈菌色变。
  不甘屈辱 执着前行
  一段帝国主义侵华细菌战特殊的历史,记录了中国人曾经的屈辱。
  徐建国说,每当我们想到帝国主义国家曾用中国人做试验,这种残忍、屈辱都会激发每个从事微生物研究的人去思考和行动:如何使我们这个领域在全世界有一定的话语权和位置?
  因为对无形世界的好奇,因为对中国细菌学研究落后的压抑,更因为对那段沉重历史的反思,徐建国在对这一未知世界的探索中,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执着。
  虽然没有设备,没有资金,虽然只有一间简陋的实验室,虽然一根试管要被无数次地重复使用,但是,徐建国和他的前辈们依然在中国的细菌研究领域辛勤地耕耘着,依然在为捍卫百姓的健康默默地工作着。
  1985年,徐建国有幸成为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访问学者,并在那里度过了5年的时光。在国外学习很辛苦,特别是中国人,他每天早上9点到实验室,晚上9点、10点才回来,周六、周日也在实验室度过。“学习5年最大的收获是增强了信心。他们的技术我也掌握了,我也能干了他们的事情,我一定要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临危受命 控制疫情
  1999年夏天,苏皖交界地区发生不明原因疫情。临危受命,徐建国带领他的团队奔赴疫区。
  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他们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率先提出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诊断意见,并证实该细菌在以一种新的模式流行。据此,徐建国建议当地政府迅速应对,封控疫情,从而使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一起流行规模大、死亡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情况复杂的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一场人与细菌的战争,最终以人的胜利而告终。
  “非典”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场可怕的记忆,因为特殊的原因,徐建国加入得比较晚。他的研究结论是:只有广州的果子狸是携带SARS病毒的,全国其他地方的果子狸是不携带SARS病毒的。这个研究发现,为国家的防控提供了依据,对于取消野生动物市场也提供了证据,并告诫世人,不合理的野生动物消费会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权威分析 平息谣言
  当超级耐药细菌出现,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的时候,徐建国作为权威,第一时间代表政府在大众面前做了科学理性的分析,平息了谣言,稳定了人心。
  超级耐药细菌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它可防可控吗?
  徐建国认为,所谓的超级耐药细菌都与医院密切相关,它的传染性不是特别强。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必然结果,它提醒我们必须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但它并不像传言所说的那样——“超级耐药细菌一出现,人类的末日就来了”。超级耐药细菌已经出现好几年了,可我们现在依然生活得很好。这说明,超级耐药细菌本身不是很可怕。
  2008年11月19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刊发了一篇重要论文,介绍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可以人传人”。这一发现,对于预防控制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这种危害严重的新发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而发现人正是徐建国和他带领的团队。
  与细菌打了几十年交道,徐建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发现了两种新发传染病;发现和命名了3种发生变异的病原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11年12月8日,徐建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是学者的终身荣耀。
  感恩祖国 科技进步
  “我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工作和兴趣结合起来了。经常是晚上12点以后才开始工作,但不感觉累,因为是为兴趣而工作。我觉得当你把工作看成兴趣的时候,这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因为热爱,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实验,徐建国却甘之如饴。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说这是幸运!
  徐建国1985年第一次到美国学习时想的是:“什么时候,我们能有这样的实验室。”他说,现在我们的实验室与美国相比,一点都不差,这得益于我们国家的进步,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得益于国家对科学的投入。现在,你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来使国家在科学方面更强大。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会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们是非常幸运的。
  科学普及 志在传承
  从打开微生物之门的那天起,徐建国就和细菌打上了交道。一支支试管、一盏盏灯陪伴他走过了40多个春秋,从满头青丝到华发丛生。
  年逾六十,他依然和年轻人一样站在疾病防控的前沿,华夏大地依然有他匆匆而又坚定的脚步。
  随着年龄增大,他计划逐步退出研究一线,来做产学普及。所以,他下一步的目标是写一本关于细菌的科学普及读本,让我们国家的老百姓真正明白细菌是怎么回事,让老百姓知道——曾经,外国人用中国人做实验;曾经,中国发生疫情最早发现的却是外国人。今天,在一代代微生物学家的努力下,中国的细菌学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面对重大疫情,在病原体的确定上,无论是时间、速度还是规模,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眼下,徐建国希望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来帮助他的学生、年轻的科学家,实现他们的梦想,使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里面能够站在世界的前列。
  虽然,这是一个肉眼无法看见、变幻莫测的世界,虽然这是一个让人胆战心惊、望而生畏的世界,但在这里,徐建国却可以指挥若定、从容应对,并为这些不知名的微生物构建起一套新的秩序。这,分明就是他的世界,他的国。
  策划:樊峻峰 周 凌  编导:张咏华 整理:李婉玉

3241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