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黄河晨报讯“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上世纪90年代末,解晓东一首《中国娃》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其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歌词和旋律,则成为80后一代的青春记忆。
歌词中提到的“妈妈纳的千层底”,即手工布鞋,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是一项既有实用功能,又有丰富文化艺术价值的民族特色传统技艺。虽然历史渊源久远,但仅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家庭,远远没有形成产业化。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从事手工布鞋制作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几乎没有年轻人从事这种行业的尴尬境地,这一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日前,记者有幸在夏县裴介镇石桥庄村发现了这样一家手工制作布鞋的工厂,倍感亲切。
这家布鞋厂的总经理名叫庞永杰,石桥庄村人,今年42岁,跟手工布鞋结缘是在2013年。
庞永杰介绍,2013年之前的五六年,他和爱人一直在打袼禙,给周边一些鞋厂提供。经常跟鞋厂打交道,也经常在各村跑,他了解到现在的鞋都是机器生产的,手工鞋太缺了,就于2013年4月成立了“山西永杰民间布鞋有限公司”,立志要把民间传统手工鞋的工艺传承下来。
步入这家工厂,院子里、车间内,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做着手中的活计,动作麻利潇洒。除此之外,目之所及,就是或摞成摞,或摆放整齐晒太阳的鞋底、鞋帮子,场面颇为壮观。
在庞永杰的介绍下,记者近距离参观了一双布鞋的生产流程。从打袼禙、裁底子、糊底子,到晾底子、纳底子、合帮子,再到一双布鞋成型,到上楦定型,这一过程,让人在对妈妈的味道回味无穷时,更惊叹于现代化设备对手工布鞋的作用。
“打袼禙用的是旧床单、被罩,都是从村子里回收回来的,新床单、被罩容易缩水,必须用旧的,也是旧物利用。”
“制作鞋底子比较麻烦,从裁、糊,到晾、纳,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刚糊好的底子不能在太阳下曝晒,曝晒后会变形,必须一摞一摞地摞到一块,压一天,使底子上的糨糊和布融合,再摊开阴干一天,第三天才能拿到室外摊开晾晒。”
“纳底子的时候,我们会把鞋底拿到村里的巧妇家中。她们一天能纳一双鞋底,一双十几元。从打袼禙,到一双鞋成型,需要一周到半个月的时间。这得由天气来定。”
经过四年的发展,庞永杰的布鞋厂现有十几名员工,都是村子里的留守妇女,生产的布鞋主要销往太原、重庆等地。2014年,庞永杰布鞋厂的手工制鞋技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成为手工制鞋技艺的传承人。
提起公司以后的发展,庞永杰信心满满:“我们将要在创新上做文章,争取早日把这项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范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