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黄河晨报讯在我们北方地区,一到冬季,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小麻烦:脱毛衣的时候产生静电,冒着火花,电到自己;从座位上站起来与人握手,电到对方……这些就是静电。
在20世纪中叶以前,静电现象就如同科技馆中的表演,只是一种有趣的物理现象。而现在,静电已成为高科技现代化工业的恐怖主义者。国内外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因静电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在军工企业,静电放电使火箭发生意外爆炸;在石化工业中,静电放电多次使汽油着火爆炸;在电子工业中,静电放电损坏电子元器件,仅美国每年因静电对电子工业所造成的损失就达几百亿美元。
小小静电竟有如此威力,难道我们就奈何不了它吗?
本期的主人公刘尚合,就是一位静电防护专家,他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去研究、探索静电。
农村孤儿 盐池担盐
1937年,刘尚合出生在闻喜县畖底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出生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独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担。他5岁时,母亲也因劳累过度不幸去世。从此,刘尚合与60多岁的外祖母相依为命。
刘尚合回忆,他上小学时,早上走得比较早,路比较远,当时他也胆小,外祖母总是送他,一直看着他进了学校门才回去。
1953年,刘尚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闻喜县中学。这时外祖母已病故,他主要靠人民助学金维持学习。中学期间,刘尚合成绩优异,毕业后,被免试保送到闻喜中学学习,一年后又转入省属重点高中——康杰中学。在运城,刘尚合度过了最难忘的一段时期。为了生活,他经常要打些零工,为马队割草,去盐池担盐,常常是磨破了左肩换右肩。
刘尚合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得了夜盲症,“也许我的身体比别的同学差点,因为我从小就比较瘦弱,一到晚上就看不见路,非得同学牵着我的手往学校走。当时很发愁,这盐也担不了,怎么办呢?当时运城镇上有火烧,五分钱一个,中间夹的鸡肉和鸡肝,我们就一毛钱买两个,吃了火烧没有几天夜盲症就好了,又可以担盐了。”
成绩优异 步入大学
1959年,紧张激烈的高考之后,成绩优异的刘尚合被录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1964年,刘尚合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主攻离子注入研制MOS电路的新工艺和半导体离子注入理论及技术。
摩拳擦掌的刘尚合带领课题组刚刚取得了一些成果,却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1970年,刘尚合参加了毫米离子束的“696”大会战,从事离子注入制作MOS电路的新工艺研究。他低头做学问,潜心做实验。由于距离协作单位较远,他每天要花近3个小时的时间赶路,经常吃不好睡不好,但刘尚合坚持了整整两年。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射线和有害气体影响,刘尚合的身体出现了不适,白血球由正常人的6000降到2000,医生要求必须调离工作岗位,但他稍作治疗就又投入到了实验中去。通过努力,刘尚合带领课题组首次在国内研制成功了半导体离子注入MOS电路。
穿上戎装 使命在心
1979年7月,怀着对军营的向往,同时也为了解决两地分居及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他调离了北京,来到了石家庄高级军械学校,正式参军成为一名军校教员。
穿上戎装的他,深感使命重大。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多起静电导致的弹药燃烧、爆炸等恶性事故。同样,在石油化工、航天等其他领域也发生了类似事故。刘尚合深深感到,消除弹药等装备静电危害是中国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他承担了总后勤部资助的重点科研项目“仓储和勤务处理条件下弹药防静电危害研究”,从此,踏上了“静电杀手”的科研之路。刘尚合在主持弹药防静电危害研究项目期间,敢于质疑传统经典理论,并大胆创新,解决了困扰弹药、导弹等电发火装置反常发火的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真实静电感度测试系统等试验平台和防护器材,开创了中国静电防护工程理论创新的先河。
由于表现突出,1984年3月,刘尚合被任命为军械工程学院训练部理化教研室主任。经过几年努力,刘尚合负责的教研室由原来的纯基础课教学单位,逐渐转变为能够承担研究生培养和总部重点科研项目的教学科研实体。之后的几年,他还陆续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我国第一个国防静电计量测试站和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课题攻关 贡献卓越
20世纪90年代末,刘尚合针对雷电放电以及其他电磁辐射严重影响电子装备的正常工作甚至造成装备的毁伤等问题,带领课题组将研究领域由静电防护拓展到电磁危害防护,重点解决装备的电磁安全问题。
2003年,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批准建立。作为实验室主任,他带领课题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装备强电磁场环境效应研究新领域。
据刘尚合介绍,当前生活中,电器越来越多,像微波炉、冰箱,以及现在已经普及的平板电脑、手机,都是有电磁辐射的。那么,电磁辐射对人体有没有影响,这在世界上还是个谜,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现在来看,这些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即使是怀孕的妇女,也不用那么担心。我们经过实验测试,在家庭里面,一般是安全的,没有影响的,但是在个别环境比如工业区我们还是要采取措施,要穿屏蔽服。
鉴于刘尚合开拓了中国装备电磁环境效应研究,提高了装备的电磁兼容和防护水平,以及对中国静电防护工程领域的卓越贡献,1999年,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同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爱无言 诠释幸福
幸福是什么?是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就是刘尚合对幸福的诠释。
刘尚合告诉记者:“有人说我不像七八十岁,问我是怎么保养的?我小时候生活比较艰苦,现在生活好了,但是我的工作很忙很累。主要是心态,心态很重要,我觉得工作做好了,研究的东西出来了,培养的年轻优秀人才出来了,我的博士生毕业论文评优秀,那个时候人的心态感觉特别好。什么叫幸福?一个追求达到了,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让年轻人成长起来,这就是幸福。”
在刘尚合的学生胡性博看来,在刘院士身边从事静电和电磁防护差不多12年,这么多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刘院士忘我的工作精神。在科学研究上,一个科学攻关的问题,刘院士往往不懈地攻关,基本上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周六、周日都待在实验室亲自做试验,亲自调试仪器。一位70多岁的老人还这么拼命,这种忘我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年轻人学习。
认真、执着了一辈子的刘尚合在科研上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然而对于家人他却只有愧疚。
刘尚合说:“老伴一直都是为我服务,现在她身体不太好,我尽量多去关心她,但时间精力达不到。我经常出差,她不希望我出去,但是没有办法,为了事业吧,只好让家里做出些牺牲。”
采访中,面对这一对朴实的老人,听到那带着浓重乡音的问候,记者感受到了无尽的大爱。在这里,也衷心祝愿两位老人,身体健康,幸福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