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猗县大嶷山农耕文化博物馆里,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静静伫立。玻璃罩上依稀可见的指纹,仿佛还留存着半个世纪前的温度。
记忆中的那盏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夜色总是来得特别早。没有电,没有手电筒,唯一能驱散深沉黑暗的,就是这盏马灯。
马灯的设计充满智慧:厚实的玻璃底座盛着煤油,透过瓶身可以清楚地看见油量的多少;灯头像微微张开的蛤蟆嘴,灯芯恰似伸出的舌头。最妙的是那个小小的旋钮——轻轻一拧,灯芯上下伸缩,火苗便听话地明暗变化。那层晶莹的玻璃罩更是巧妙,任你眼前人来人往,灯光始终稳定如常,不会飘忽半分。
高灯下亮
“高灯下亮”,这是老人们常说的话。马灯总是被悬挂在高处,或是马车的辕杆上,或是院子的枣树枝头。通透的灯光洒下来,照亮了喂马人添草料的身影,照亮了车夫检修车辆的动作,也照亮了孩子们在灯下嬉戏的笑脸。
在我家,马灯更是不可或缺的“照明利器”。夜晚父亲检查牲口、母亲缝补衣裳,都离不开它的陪伴。那温暖的光晕,成为我童年记忆里最安心的背景。
擦亮的不仅是灯罩
保持马灯的明亮,有个重要的仪式——每隔三五天就要仔细擦拭玻璃罩子。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取下灯罩,用软布轻轻擦拭,直到透明如新。这个简单的动作,仿佛也是在擦拭我们的生活,让希望始终明亮。
如今,电力照亮了每一个角落,马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每次在博物馆看到它,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特殊的温暖。那不仅仅是一盏灯的光亮,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深藏在岁月里永不熄灭的温情。
这盏马灯照亮的,不仅是往昔的暗夜,更是我们永远珍视的朴素年华。<br>分类主题 : 凤城往事<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