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火柴箱剧团”的七十年坚守:临猗眉户戏唱响人民心声

9 0
70余年前,在晋南大地上,一个被百姓称为“火柴箱剧团”的文艺火种——临猗县眉户剧团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诞生了。70余载风雨兼程,剧团薪火相传,艰苦创业,坚守初心,坚持编演现代戏,用延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临猗眉户人,走出了一条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奋进之路,成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中唯一的县级理事团,为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时代答卷。

“火柴箱”起家,磨出剧团新精神

1953年,临猗县眉户剧团在简陋中诞生。初创之际,无片瓦之地,演职员们挤在城关杨原头村的破庙里排戏。筹建费用靠募捐自筹,厨具、粮食靠演员捐献,做饭的燃料靠炊事员拾柴,戏装则用演员自家衣物改制,有些道具更是演到哪里借到哪里,剧团的全部家当仅能装进一个火柴箱子里,被百姓亲昵地称为“火柴箱剧团”,这一称呼饱含着剧团初创时期的万般辛酸。

据剧团老前辈李英杰回忆,20世纪50年代初,古装戏风靡,坚持演现代戏的剧团收入微薄且不稳定。一场戏常常只卖十几、二十几块钱,演员们“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态。揭不开锅时,老团长吕云生便夹着一条破口袋,在杨原头村挨家挨户“讨”馍馍。为维持剧团,他常去面店、馍铺赊欠,无力偿还时,他只得变卖家产。剧团流传的“老团长为把剧团办,家当几乎全卖完”的顺口溜,道尽了其中艰辛与心酸。

演职员常年吃不饱饭,工资更是奢望。有时一月发半月,有时分文皆无。最困难时,全年无薪,年终每人发一件灰布制服当年货,大家却如获至宝,欢欢喜喜回家过年。年后正月初二集中演出,即便踏着半尺深的大雪徒步40余里,全体演职员都准时赶到,无一人缺席。

为了把戏送到群众身边,剧团演职员常年奔波在晋南的乡间路上。他们抬着汽灯、背着乐器、扛着戏箱,走村串镇,风餐露宿:冰天雪地打地铺,崎岖山路扛戏箱,乡村演出宿牛圈,红薯稀粥是主食。足迹遍布企业矿山、英雄家中、深山腹地。剧团老团员范琳对剧团赶台之苦更是记忆犹新:清早起来,领一个四两重的凉馍,步行八九十里路,至天黑赶到演出地,草草吃完饭又抢时间装台,准备晚上的演出;曾寒冬深夜,顶风冒雪在冰封路上骑行数十公里赶火车,双腿冻得僵硬如冰柱。更令人痛心的是,剧团两位同志在转台中为戏曲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些用汗水、用血泪,乃至用生命写就的艰苦奋斗史,铸就了剧团“硬骨头”的精神丰碑,也赢得了百姓“硬骨头剧团”的深情赞誉。

风雨中前行,闯出发展新天地

临猗县眉户剧团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开放后,戏剧被推向市场,古装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红极一时,而专演现代戏的临猗县眉户剧团却遭遇冷落。面临巨大冲击,一度陷入“一个观众”或“卖不出一张票”的困境,演员生活都难以为继。严峻的形势令部分团员动摇:“卖包子不行了都改卖面条,我们为何不换口味?”在剧团面临生死存亡关头,剧团一班人坚决贯彻“继续编演现代戏,坚决不能动摇”的指示,重新鼓舞起了大家继续编演现代戏的信心和决心。

70余年来,剧团始终以服务农民作为宗旨,紧扣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饱含深情的艺术之笔描绘农民心声。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从20世纪50年代反抗封建婚姻、追求真挚爱情的《梁秋艳》,到六七十年代歌颂集体精神的模范饲养员的《一颗红心》、反映移风易俗的《李二嫂改嫁》、歌颂知识青年支农的《女儿的心愿》;从80年代批判封建思想毒害的《唢呐泪》、反映农村巨变的《漳河湾》,再到90年代歌颂模范党员事迹的《黄土情》、揭露农民封建思想的劣根性的《山风》。到21世纪初,剧团高唱时代主旋律,讴歌新时代,编创了反映新时期农民新观念的《酸枣树 甜枣树》、讴歌优秀共产党员张小民的《张小民》、歌颂新时期女性自立自强的《十里花香》、展现农村青年创业的《果乡情》,礼赞绿色守护者的《守望》等剧目,题材丰富,时代感极强。即使在剧团经营困难时期,全体演职员仍咬紧牙关,自发集资排演了《吵闹亲家》《好年好月》等新戏。

近年来,剧团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延安精神薪火指引下,守正创新,勇攀高峰,精心排演了红色抗战题材的眉户现代戏《黄水谣》;以眉户戏再现民族气节,倾心打造了弘扬人间大爱的《顾家妈妈》;讴歌平凡中的伟大,推出彰显善良品格的《铁树花》。这些剧目相继在临猗县关汉卿大剧院连演数场,获得各界好评。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为了人民。70余年来,为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剧团扎根农村沃土,其足迹遍及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以饱含泥土芬芳的精品现代戏,深刻反映了农村的发展变迁与农民生活的真实图景。共创作、改编、移植现代戏240本,演出万余场,观众总人数达3000万人次,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也赢得了观众的爱戴,剧团被群众称为“咱庄户人的剧团”,更与农民结下了鱼水之情。在河津市小张村,百姓鸣炮奏乐热情相迎;在闻喜县河底镇,村民赶着毛驴车送来瓜果;在夏县,老大娘煮了30个鸡蛋叮嘱演员“补好身子演好戏”……这一幅幅感人画面,正是剧团“人民艺术为人民”的最好注脚。

赤诚心坚守,交出时代新答卷

70余载风雨兼程,临猗县眉户剧团历经艰辛磨砺与执着坚守,绽放出夺目光彩,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八进北京,四进中南海,一进人民大会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赢得高度赞誉。

剧团先后参加市、省、华北区及全国性调演30余次,荣获中国第六、七、八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山西省“杏花奖”等全国及省市级奖牌240余块,更被表彰为首届和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剧团自编自演的剧目《涧水东流》《一颗红心》《唢呐情》被拍成电影,《酸枣树 甜枣树》《十里花香》《山妹》《山风》《守望》、电视剧《峨嵋岭》等一批优秀剧目获国家级大奖,剧团成员、国家一级演员闫慧芳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在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享有盛誉。2021年创作的《黄水谣》在运城市第五届菊花奖评选中获编剧奖、导演奖、音乐奖、表演奖;2023年《铁树花》在运城市新创剧目评选中获剧目一等奖、编剧奖、音乐奖、表演奖。

从最初被称为“火柴箱”剧团起步到如今拥有近百万家底,从艰难求生到享誉三晋,剧团实现了从一座艺术高峰向另一座艺术高峰的跨越,成为运城乃至山西文艺界的骄傲。那婉转动听的眉户曲调,早已深深扎根于百姓心中,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人人传唱眉户:“更深夜半,人声静……”正如团长杨俊鹏所言:“在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把延安精神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贡献戏曲力量。”

宋高立/文  原标题:“火柴箱”起家,时代中前行——看临猗县眉户剧团的奋进之路<br>分类主题 : 特色艺术<br>
28880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