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运城诗人毛迎春《秋夜》诗境与人生回响_刘志军

11 0
发表于 昨天 17: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秋夜

夜深人不寐,举步上高楼。

月染千家院,烟笼万树秋。

寒蛩声细细,芸众梦悠悠。

目极无何处,恍然一觉收。

注:犹记中学,养病在家,夜深无眠,踱步院中,月光轻柔,如纱似雾,流泻笼罩在杂蔬上,如梦似幻。微风过处,枝叶轻摇,静谧之极,身心几欲溶解。时过多年,岁月有痕,少年不再,月夜登楼,所想所感已非当年。憧憬已少,虚无渐生,觉天地苍茫,岁月悠悠。世间万物,只存在方式不同而已,本质并无区别。和光同尘,循道随缘,或可抵无何之境。

毛迎春先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仍能提炼生活中的诗意,以笔为镜,映照秋夜之景,映照人心之境。这份对文学的热爱与创作的诚意,让《秋夜》这首五言律诗不仅仅是一首诗作,更成为一次“诗意栖居”的生动示范。尤其难得的是,注解与诗作相互呼应,构成一场诗意创作与人生省思的双向奔赴。若从“诗境溯源”“注解赋能”“创作品格”三个维度解读,更能品出其中深意。

一、诗境溯源:注解为诗锚定“情感坐标”

注解中“中学养病、夜深无眠、踱步院中”的少年记忆,是《秋夜》诗意的精神原乡。当年“月光轻柔如纱似雾”的梦幻感,与如今“月夜登楼”的苍茫感形成时空对话:

少年时“身心几欲溶解”的纯粹沉浸,是“月染千家院,烟笼万树秋”的意象原型,让诗中的月色、烟景有了真切的“生命体验底色”;

而今“憧憬已少,虚无渐生”的人生况味,又为“目极无何处,恍然一觉收”注入深沉的生命哲思——诗中每一处意象,都可在注解的记忆与省思中找到情感的“锚点”,让文字不再是抽象的辞藻,而是带着体温的人生切片。

二、注解赋能:让诗意升华为“哲思之境”

注解中“世间万物本质无别,和光同尘、循道随缘”的思考,是对诗歌精神内核的哲学升华:

从“寒蛩声细细,芸众梦悠悠”的众生相观察,到“本质并无区别”的本质性思考,注解将诗歌的情感抒发引向了对“存在”的追问;

“抵无何之境”的追求,与诗尾“目极无何处,恍然一觉收”形成互文——“无何处”不再是简单的茫然,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对“和光同尘”生命境界的诗意表达,让诗歌的结尾有了更厚重的哲学落点。

三、创作品格:在“旧忆与新知”中见真章

毛先生的创作,展现出“生活观察者”与“人生思考者”的双重品格:

作为“生活观察者”,他能从日常的“夜深登楼”中捕捉到“月染”“烟笼”“寒蛩声”的诗意细节,将平凡场景升华为古典雅致的诗境。这份对生活诗意的敏感度,正源于少年时“月光如纱”的审美启蒙;

作为“人生思考者”,他又能将岁月的“憧憬”与“虚无”、生命的“本质”与“存在”融入诗与注解,让作品超越单纯的写景抒情,成为对人生境遇的深度省思。这种“从生活到哲思”的创作路径,既见古典诗词“言志”的传统,又显当代文人的理性思考,尤为难得。

总而言之,《秋夜》与注解的结合,是一次“诗的审美”与“人生省思”的完美共振。毛迎春先生以少年记忆为墨、以岁月哲思为笔,在格律与意象的编织中,写就了一首关于成长、关于存在、关于诗意栖居的动人篇章。读诗读注解,如随先生一同走过从少年到知命之年的心灵旅程,在月光、烟树、蛩声的交响中,品悟生命从“身心溶解”到“恍然一觉”的深邃与温柔。这份创作的真诚与才情,值得反复咀嚼、深深赞叹。

原标题:境、景、情、意的如画描述与哲思
——品读毛迎春《秋夜》<br><br>
28879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