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西极
王创民/文
展开地图,拥有着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璀璨文明的山西,形状恰如一片桐叶,这是否正好印证了历史上“桐叶封弟”的典故?循着省界,如果你找到山西的东南西北四极,那么你就会牢牢记住一个村子一一山西的西极:运城市永济市韩阳镇长旺村。其地理经纬度分别是经度110度13分,纬度34度40分。
中条山从这里起步,涑水河在这里入黄。有人这样概括它:中条东去,涑水入黄。大河南淌,二贤长眠。冰火交织,白马守关。风情小站,山西西端……
长旺村不仅是山西最西端的村庄,是永济市的西南边界,更重要的它是中国历史典籍中首阳山的所在地,两者伴生的名字叫首阳。首阳和长旺在当地指的是同一个地方。长旺村中间有同蒲铁路首阳车站穿村而过,原来设乡设公社的时候,这里叫首阳公社、首阳乡。遗憾的是,近年来撤乡并镇,首阳这个名字竟然消失了,单单留下了长旺村名,长旺村被辖入韩阳镇。但“首阳”名称的被取消,并不指代首阳文化的消失。恰恰这一赓续千年的文化,依然在山西的西极闪烁着不掩的光彩。
位于太行山和华山之间的中条山,东接河南济源王屋山,西入黄河。长旺村就坐落在中条山与黄河相接的龙头上。长旺村西有龙头山,旧时山上有龙王庙,山侧有龙头沟,龙头沟南侧有舜泉。龙头山下古时有泽,称作雷泽。龙头山只不过是首阳山的西端,首阳山也只是中条山由西向东延伸最初的一段。从龙头山向东3公里,是西侯度遗址,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人类最早用火的地方,距今243万年,号称人类“第一把圣火”。向南6公里,便是风陵渡,皇帝时代风后陵墓所在地。向北不过1公里,是独头村,也叫贵妃村,是大唐皇朝杨贵妃故里,现在是长旺村的自然村。如果从考古发现讲,长旺村东西侯度遗址,村南匼河遗址,村中长旺遗址、寨坡遗址,村北独头遗址,分别记录了约240万年、60万年、40万年和新石器末期的人类文化遗迹。以长旺即“首阳”为中心,形成了密集的“古中国”文化遗存,中华民族祖先的足迹从未在此处中断。
追寻中华民族的根源,不能不提到首阳山。几乎所有的中华典籍说到山就有首山;说到河就是黄河。首阳在中华版图上所处的位置,正是秦晋豫三省交界、中条山与华山相对而望、黄河从中间穿过拐了近乎直角的最大转弯之处。《论语》何晏集解引汉马融语:“首阳山在河东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河东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市。河曲是黄河拐弯的地方。中(条山)与华(山)遥相对望,故此产生了“中华”二字。而舜都(蒲坂)与禹都(夏县),又有“华夏”之来源。黄帝采铜于首山,铸鼎而定中原。尧舜游首山,观河渚,得五老之《河图》。尧王访贤,虞芮让畔,雷泽让居,夷齐让国绝食而死,都发生在首阳这片神奇的土地。首阳作为“中华之源、仁义之首”绝非只是附会,“首阳文化”不愧是黄河流域亘古文明的标识。
中华典籍中的“首阳”到底有多么辉煌?位于华夏之“中”的首阳山,与史籍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二字是一起出现的。《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首阳山即史籍所称的首山,也叫雷首、龙头山,黄帝之所常游的地方。《尚书·禹贡》说:“壶口雷首,山有九名,即产阳山、首山、独头山、襄山、尧山、薄山、中条山、阳山、并雷首为九也”。其中大多名字,在今天的首阳一带,都还保留着。而这里所说的壶口,也不是今天我们常去看黄河瀑布的壶口。
文化典籍中的首阳,至少记载了与中华民族起源最直接的两宗大事,一是黄帝在此的足迹;一是尧舜在此的活动。
历史上到过首山的帝王,查阅典籍,从黄帝起,有尧、舜、禹,穆天子,有秦始皇,汉武帝,汉成帝,唐玄宗、宋真宗等等。汉武帝不仅建了首山宫,还礼山下诏。元世祖怱必烈也专门下旨诏封了首山二贤。
人们还从最早的诗歌里,听到首阳的声音: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诗经·唐风·采苓》)
此外这里还是夷齐不食周粟、求仁得仁的归宿之地。伯夷、叔齐是孔子和孟子推崇的仁义道德的典范,对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因此这里又是中华仁义文化的源头。默默躺卧在长旺村东的伯夷、叔齐墓,述说着商末周初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双双饿死的故事。司马迁作《史记》,《列传》第一人便是伯夷列传,可见对其的尊崇。二贤祠在长旺村民口中被叫做二贤庙,因为他们把庙周围的庄稼地叫做庙前、庙后。前汉《地理志》载,此地亦有首山祠,即为祭祀夷齐之祠。《水经注》称,“雷首山有夷齐庙,一曰独头山,夷齐所隐也。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攒茂邱草,俗谓之夷齐墓也。”光绪年间编修的永济县志在《陵墓》一节中,即将此墓记载为殷代,距今巳3000余年,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即使今天,它依然是永济市境内最古老而且文献记载最多最确的文化遗产!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诏祭祀此墓并禁止樵采。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来河东祭祀汾阴,途中也曾行幸于此。此后此庙逐渐隆盛,竟成了天下各地祭祀夷齐的中心。清乾隆十九年(1754)《蒲州府志》载,明成化初,佥事胡谥请于朝,年年即有祭祀活动。二十三年,御史张泰、守道王存礼修葺庙并增二坊,祠中古柏参天,不知其岁。《山西古迹志》记载,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二贤祠内历代碑碣林立,数量众多,仍保存完好。计有唐碑4通(颜鲁公碑、韩吏部颂碑、梁升卿八分书及丁约立石);宋碑5通(庆历六年黄载碑、元祐六年黄庭坚碑、司马温公诗石、刘永言书、宋知府蒋堂首阳赋石);金元碑5通(金泰和四年河东县令王文蔚《吊夷齐诗》、王仲通七律诗、元至元六十八年《封二贤诏》、至大元年《封二贤诏碑阴记》、元贞元年《二贤祠加封记》碑、至元十一年《首阳山重修二贤祠》碑);明清碑9通(明正德十二年《采薇歌》、嘉靖十八年《谒二贤祠》、嘉靖四十五年《蒲州重建首阳山夷齐祠记》、万历十九年《夷齐辩》、万历二十年《夷齐再辩》、万历二十一年《望首阳山诗》、乾隆十一年《重修首阳山二贤词碑记》、乾隆二十一年永济县祀南阳周封二碑记、道光十六年《兴复首阳书院碑记》等)。
二贤祠内,还有一座有名的书院“首阳书院”,始建于元朝,最初的院址设在蒲州城内。清道光年间,知县莫兆文在二贤祠旁增建“首阳书院”。据村民们讲,书院里除了碑林名碑,还有数不清的柏树,其中有一株称为“死不离”,一株称为“死不下”的,即便是挪走枯死,又会在原地长出新树。可惜二贤祠被毁于抗日的战火中,碑林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也被毁殆尽。
沿长旺村旧“官道”往西北走,有一条被当地人称为“寨坡”的长坡,最高处是古“蒲关”遗址。古老的城墙遗迹从黄河崖岸一直延伸到首阳山上。《西厢记》中的白马将军杜确率军队驻扎在这里,至今还有纪念白马将军的小庙和一块“古蒲关”的碑立在那里。1900年,被八国联军逼迫的慈禧太后西逃,也是经蒲关到风陵渡西渡黄河,最后到达西安。由古蒲关向东延伸,被称为西山的最高山巅上,遗留有一座远古的土城遗址。长旺村民把它叫做“城子”。有人推测,也许它就是上古时期的“尧城舜都”,距今无考。但站在城子顶上,远可观黄河,华山,近可见舜南,历山。舜南只不过千米之外的一个小小的山村,但为何名叫舜南?必然有其来历。“寨坡”还是清代“永济八景”之中的“坡道夜雪”所在地,与“首阳瀑布”并列。“雷泽浮霭”被列入明代八景。“首阳晴雪”被列入元代“蒲州八景”。
首阳留下的仁人义士英雄故事,古代有“夷齐死节”,“灵辄报恩”,“薛收助唐”,当代有彦萍殉国。王彦萍烈士字庭兰,号侠臣,1907年出生于长旺村西头王家巷,早年求学于运城、太原、北平,毕业于燕京大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极其危险的地下军运策动工作。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彦萍受党指派回到家乡长旺村,以教书为掩护在二贤庙组织起抗日自卫队,后发展为条南游击队,并担任党的总负责人,领导打响永济境内民众武装抗日的第一枪。第一次交战就在长旺村后寨坡古蒲关伏击日军,11人夺得日军19支枪,并烧毁日军汽车。此后8年间,他带领不断发展壮大的游击队,拔碉堡,烧炮楼,割电线,破交通,炸毁日军弹药库,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令敌人闻风丧胆,被群众称为“双枪王侠臣”。期间三次被捕入狱,面对日伪的引诱威逼,宁死不屈,在狱中写下“宁可血洒中华地,不做走狗遭人欺”的壮烈诗句。1945年农历三月10日,正当抗战胜利的曙光来临之际,王彦萍被身边的叛徒出卖,连同他的妻子、儿女一家四口及随身警卫,被日伪警备队残杀于中条山上的抗日驻地,时年38岁。
长旺村的行政区划,历史上曾隶属过谭郭里,匼河镇,风陵乡和公社。1953年建长旺乡,1958年设长旺管理区,1963年在长旺设首阳公社,1984年首阳公社改为首阳乡。2001年撤乡并镇,首阳乡并入韩阳镇。长旺村人口3700余,在全市属人口最多的村庄之一,却又是人均耕地最少的村子。3000多亩耕地非沟即坡,却黄土绵厚,与人相依,近年来遍植红杏花椒,夏秋继以黄花菊花,春来秋至犹如飞雪堆金的海洋,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长旺村民勤劳耿直,多才好艺。曾经有业余戏班子常演不衰,村里的传统名吃名闻远近。砂子饼,手工点心,大花蒸馍,卤猪肉,流水席,都是游子远行常念常亲的记忆。
长旺的村落布局,古为城堡式的村庄。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村庄还只限于同蒲铁路以西。周边除沟即墙,城墙和城门楼高筑,进村必经城门,村中也以城门分隔,不仅绕村有许多城门,各巷之间也各有城门,且都有坚固的青砖门洞,厚重的木板大门、高耸的城门楼子,一个村子竟然有近十座城门,20世纪50年代也还大多保留着。村西有王家巷,王家坡,王家庙,王家城门楼。村东有槐园巷,槐园城门楼。郑家祠堂,相家祠堂,相家巷,相家城门楼。村中有尧王巷,油坊巷,其南北各有城门楼。村西南有三官庙,庙旁通向村外也有城门楼。村西北拐角,通村外也有城门楼。各巷又划分为社,分为六个片区,分别为槐园巷、相家巷、油坊巷、尧王巷、拐角巷、长(zhang)门巷。每片区中细分还有如前巷、后巷等。各社之间,每年春节要闹社火,斗锣鼓,喊城门,各自粉饰登场,招数悉亮。于是就有了古装、抬轿、高跷、火铳、信子、对台戏。各社间互相比拼,花样迭出,最高潮便是背冰,亮膘。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滴水成冰的寒天里,全身赤裸,只着一红裤头,将铡刀、冰块贴身背在背上。更有的干脆扔掉鞋袜,赤脚走在铺满冰碴的地上,沿街走巷,尽情表演。头上热汗蒸腾,手中锣鼓飞扬,黄河汉子的彪悍和如檩一般的旗杆在寒风中淋漓尽致地张扬。长旺背冰,来源于本地的社风民俗,远可追溯到原始的信仰祭祀,它是这一方土地开出的精神花朵。但近年有人把背冰来历讹作太平天国时的故事演绎,显然与史无稽。据史料记载,自咸丰三年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二十四日,太平军在山西转战约25天,期间经历了三次较大战役,行军和征战范围均与蒲州无关。现在,长旺背冰已被打造成“永济背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的那份粗砺逐渐淹没在华丽浓重的表演形式中。
今天的长旺,新街巷扩展到村子的铁路以东,发展为村子的重要部分。大运高速依村东而过,运风国道和同蒲铁路并行穿村而过。一个村子横跨在三条省际交通大动脉之上,仍有“一夫当关”之余韵,想来也是方圆绝无仅有。另外,从这里发出的“春雷第一声”“杏花第一枝”“夏收第一镰”等等,从来也没有辜负了“首山”的盛名。
最后,长旺的村名由来,有必要补充一笔。至少在元代时,便有"常王”村名。也许因居住常、王两姓有关。以后随历史变迁,另有郑姓与相姓分别迁移而来,渐成大户,遂依音转字“长旺”,也多了“长久兴旺”之意。今天全村已无姓常的,姓王的也只有十来户。而更古老的称谓,叫做“尚王”,至今在老人口中,长旺仍叫“尚王”。原因何在?一是当地口音中没有“长”这个音,凡是读“长”的地方,皆发音chuo。不会有人把“长旺”叫做chuowang。二是“尚王”一词,具有“上古之王”之意。上古之王不就是我们民族部落最早的领袖吗?由此而言,“尚王村”的古老,便老的有些不可企及。
又有人说尚王是因为慈禧太后路过时,闻听此名与“伤亡”音相谐,认为不吉,时人遂把“尚王”改为长旺。但我从家中所遗存房地契上看到,最早的一份乾隆四十年地契上,村名就写作“常王”。到了清代各朝的房地契上,“尚王”“常王”“长旺”村名并用,同指一个村子了无歧义。说明至少在1900年慈禧太后从此路过之前,“长旺”之名早已存在,有据可查,道听途说可以到此为止。
一个民族的自信来源于文化的自信。一个村庄的历史必然延续为今天和未来。山西的西极--长旺村,承载了太多太厚重的历史文化。愿“首阳”这个彪炳中华文明史册的名字不要从我们这一代人消失!
附注:山西的四极
极东:大同市灵丘县柳科乡南坑村
经度114度33分,纬度39度34分
极西:运城市永济市韩阳镇长旺村
经度110度13分,纬度34度40分
极北: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平远头村
经度114度7分,纬度40度44分
极南: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南张村
经度110度34分,纬度34度35分
作者简介:王创民,男,山西省永济市人。1972年参军,1999年转业至河北省公安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副会长兼常务秘书长。永济市红色文物博物馆馆长。永济市首阳文化研究会会长。永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特邀专家。
联系电话 18731180617<br>位置 : 环翠区德州中街<br><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