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相马古今谈
杨存来
一、虞坂古道传佳话,伯乐慧眼识良马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面的中条山上,有直通平陆县黄河古渡茅津渡的土石路,这就是闻名古今的虞坂古盐道。其中的山石路有10多公里,最崎险的有4公里青石路面,完全是古人从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崎岖的槽道,随着白花花的石崖蜿蜒曲折,宛若碧绿的大山中一条蓄势欲腾的巨龙,盘桓其间。它左越巍巍太行,右跨苍苍雷首,南卧中条山脊,北傍河东盐池,奇、险、雄、峻,十分壮观。
《寰宇记》中载:“太行山有路(中条山为太行山西南之余脉),名曰虞坂。周武王封仲雍之后虞仲于夏墟,因虞为称,谓之虞坂。”虞坂即古虞国山坡上的通道,其确切的位置就是现在平陆县北部张店镇的卸牛坪一带。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乃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左准绳,右规
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开华夏九州版图,陂九泽以治洪水泛滥,通九道以利行旅之便,可谓茫茫
禹迹,浩浩长春,峭壁雄流,鬼斧神工。中条山上的虞坂古道,即禹度九山、通九道的伟业之一。迄今已有4300多年。尽管它如今已被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所取代,然而横卧中条山几千年,堪称一条源远流长的路,一条旷古雄奇的路。
作为一条千年古道,它与华夏文明同行,自有其特殊的含义。周穆王巡游天下(《穆天子传》有载),晋献公假虞灭虢它(《左传》有载),光武帝祭祀后土,唐太宗巡视河东,都是从这里经过的。更重要的是,它北起“国之大宝”的盐池,南通“富饶广袤”的大中原,它的主要功用就成了运盐。河东盐池所产的食盐,就是从这条古道上被运往四面八方,史称“东逾周宋,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商贾云集,车马交错,盐运繁忙,景象壮观。据《新唐书·食货志》载,这里每年的盐税就达150万缗(1000文为一缗),足见它在当时国家经济地位上的重要。
古虞坂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过多次沧桑而辉煌的面容,而众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莫过于“伯乐相马”的故事了。
时值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日趋衰败,各地诸侯纷纷并起,争雄称霸。马,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不仅可以拉车运输,更是一种骑乘方便,速度快捷,驰聘疆场,攻城略地的重要工具。据《战国策·燕策》记载,燕昭王就曾以千金求千里马,三年不能得的故事。那么,各路诸侯争相选买良马,便很自然了。
“伯乐相马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战国策·楚策》中:“…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腑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千里马长到驾车的年龄,驾着盐车上太行山。四蹄伸展,膝盖弯曲,尾巴下垂,脚掌溃烂,流出的口水洒了一地,全身汗水交流,走到山的坡道上不能前进,驾着车辕怎么也拉不上去。伯乐遇到了它就从自己的车上下来,拉着马缰绳哭泣,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千里马披上。千里马于是低头喷气,仰头长鸣,叫声直冲云霄,如同从金石乐器上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千里马看到伯乐是了解自己的)。
伯乐,姓孙名阳,秦穆公时人,以善相马而名留千古,这是对天上管理马匹的星官“伯乐”的假托。
公元前658年的春天,姗姗来迟。古虞坂道上还残留着去冬的冰雪,化似非化,天空虽然晴朗,但却寒气逼人。就在这样的气候里,一位身材不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杂着风尘,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矗着的人,在向古虞坂上匆匆走来,这人就是伯乐。他人未到古虞坂就已闻见虞坂道上马鸣朝阳、引吭长啸之声。走近了更看见石槽间一派众马生龙活虎纵横驰骋,比肩继踵,驮盐负重,勇往直前之势。伯乐不由自主拊掌而赞曰:“藏龙卧虎之坂也。虞坂鸟道,竟有如此良马咸集,振聋发聩也,栩栩如生也,回味无穷也……”于是古虞坂上便留下了伯乐栖宿选马,为马平怨之地的“怨平地”遗址;为伯乐确认千里马的地方“胶泥洞”的遗址和为伯乐发现千里马而喜悦的“识马沟”遗址。
伯乐在激动中飞步来到一马前仅瞟一眼便曰:“这马好挺秀,四蹄雪白,身上漆黑,一根杂毛也没有,如此负重则宁静而立,从毛色上看可叫乌云盖雪;从形体上看,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无疑。”
伯乐来到另一赤色马前,更显爱不释手,彻头彻尾、彻左彻右地看,那马浑身上下火色般赤,高有八尺,长有丈余,引
颈长鸣一声,有腾空入海之状,驮着盐还不安分地在踢着跳着,前铁掌在青石槽间踏得火星四飞。伯乐兴奋地说:“此马目光如炬,龙行虎步,有气冲斗平步青云之势,如此乐道而不疲,可谓尽善尽美......”。
他又来到一紫色马前,抚摸起来,此马毛短鬃长,腰圆背阔。吸风饮露,没有一点饥色;站如盘石,没有一点疲色。一
双瞳睛,可剪秋水;头角峥嵘,仰不视天。他近马前吹毛求疵,另无杂色,脱口而夸道:“好马也一身风流,可披荆斩棘;行如流云,有攻城略地之势也......”
众人见伯乐有相马之术,纷纷近前要他相一相自己的马,在众目睽睽之下,伯乐抱拳曰:“各有千秋,敢上虞坂之羊肠鸟道都是所向无敌、纵横驰骋之马。”他指着一对白黑相间的马曰:“这是一对母子马,母马雍容大雅,有饱经风霜,知难而进,孜孜不倦之精神。子马唇红齿白,毛色未丰,但龙骧虎视,虽刚出茅庐,可为后起之秀。这一对母子马名曰梅花点雪,请问主人是否?”执缰人拽了几下缰绳,点了点头算是承认,众人听后,更是佩服。
伯乐看着一个个千里马服盐车而困于虞坂道上,而不能驰骋于疆场,很为这些良马委屈,曾抱马悲戚而哭......
这时,有一老者牵一马过来,马微微喘着粗气,老态龙钟的样子叫人十分怜悯,伯乐见他有些感慨地说:“这马出生于忧患,劳作于虞坂,大概在十年以上了。”老者说:“整十年了。”伯乐又说:“这马年轻时,有声有色,神如脱兔,行如闪电,有夸父追日之气势,百折不挠之精神,尽心竭力为主,任劳任怨,是货真价实的铁马。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现在仍能处之泰然,亦步亦趋与主人休戚与共,也算是骐骥了。那马听后像触动了心思,压抑的情绪一下暴发出来,奋蹄腾空,引吭长啸。伯乐怜马于虞坂,遂与车夫商量,以二十两铜的高价将这匹马买下,献给了虞国公。此马后来放缰于战场,连日奔袭而不疲,连战克敌而不惧,被冠以“千里马”之誉。
二.历代文人巧演化,识才选贤意义大
“伯乐相马”这一神奇而精粹的故事,被后人引伸到人才的发现与任用上,中国文化言及识才必言伯乐。“伯乐相马”的故事已成为识才、育才、选才、用才的代名词。孔子在《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中深情地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观察马的优劣,要通过拉车才知道,观察士人的贤愚,要与他相处才知道)。《淮南子》中对选马有这样的描述“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外”(得到它的精华而忽略它的粗劣,在于它的本质而忽略它的外表)。司马迁《史记》中议及选才有失误时说不要“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观察马不要因为它瘦弱而放弃它,观察士人不要因为他贫寒而放弃他)。欧阳修对选才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于下位;有智略之才,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有贤能豪放的志士,不一定局限于地位的低下;有智慧谋略的人,不一定要用弯弓骑马来考验;有隐于民间的豪杰,不要轻视他出身的贫贱)。汉王符编撰的《潜夫论·考绩》在识才选才上有这样的总结:“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剑不用它的利钝就不明显;弓不拉它的强弱就会混淆;鹰不飞它的巧拙就会模糊;马不骑它的良驽就会疑惑)。东汉末期徐斡说:“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道路不艰险,就无法了解马的良好;任务不繁重,就无法知道人的才能)。在用才上唐诗人耿大气地唱道:“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兴风云”(拴在槽上的红色骏马,听见鼓角声就会嘶鸣;站在门前的老将军,就会焕发精神叱咤风云)。王勃则有自己的见解“朽索充羁,不收奔马之逸;轻缗振网,或随吞舟之势”(腐烂的绳子当作笼头,不能收回奔马的丢失;纤细的鱼网撒出去,或许会有吞没舟船的气势)。诗人杜甫结合自己的遭遇则愤然曰“放蹄知赤骥,捩翅服苍鹰”(放开蹄子跑,才知道是好马;折断翅膀,才能降服苍鹰)。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西王母推开雕镂彩饰的窗户,眺望东方却不见穆天子的影子。只听见《黄竹》歌声哀动天地,穆王所乘的八匹俊马飞驰神速,一天能行三万里,可是他为什么还没有如约前来相会呢?)哀叹自己抱负难展的清冷之情。明代诗人陈赓看到古往今来无数人才被埋没扼杀,无可奈何地喊道:“伯乐沉九源,泥途困骐骥。千古长坂空,无人知此意”。
伯乐相马的故事大概在唐朝翻腾得最为热闹,搅动得最热烈的就是韩愈。韩愈曾来过河东两次,都是为的好友柳宗元。韩愈来河东至少有一次是从古虞坂踏过。因为他留下的《条山苍》诗便是证明“条山苍,河水黄。浪波去,松柏在山冈。”
当他坐在虞坂道上歇脚的时候,想着伯乐相马的故事,想着唐王朝萎靡平庸的政风如夕阳西下,想着有多少良骥被
于虞坂而不能放缰露才扬己,发出了感慨。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马说》一文,一吐落寞失意的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马称也”说尽了千古人才之迷。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道尽了良才不遇之感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言说尽有眼不识泰山之糊涂。
纵观历代文人对伯乐相马的演义,都不断扩充增加了新鲜的内容,即由相马、识马、养马、用马到相才、识才、育才、用才。较早的一些时候,文人是根据自己的看法,提出了相马与相士的主要方法,如孔子的“相马以舆,相士以居”。以及相马应注意的问题,如《淮南子》中的“得其精而忘而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司马迁的不要“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东汉王充的“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唐代吴兢的“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用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欧阳修的“有贤豪之士,不须限于下位;有智略之才,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等。而较晚一些时候的文人,则对于相马的失误,即对人才的埋没,抒发自己情感的较多。象耿、王勃、杜甫等,尤以韩愈为甚。他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在宣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也在为天下才子不得意而奋力呐喊。以上这些都说明在文人的演义下,伯乐相马故事的内容更加新鲜丰赡,意义更加深邃长远。
三、当今更有新启发,科学用人兴中华
“伯乐相马”的典故,从春秋秦穆公至今在我国流传两千多年了,真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这个故事本身至今仍然是人们期待选贤任能、才尽其用的代名词被广泛引用。齐桓公任用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秦孝公任用商鞅,并吞六国,七雄称强;刘邦任用萧(何)、韩(信)、陈(平)、张(良),遂成汉祚;刘备任用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鼎立三国…这些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历代文人的种种演义和典型例证给了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1+2)那条定理,世界各国把它命名为“陈氏定理”。但鲜为人知的是,陈景润开始是被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发现的,并安排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志地研究数学。他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很快写出了数学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一看,就看出了文章的真邃及其价值,立刻建议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于是,陈景润的数学才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显示,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宝石。如果当初没有王亚南、华罗庚这样的“伯乐”慧眼识才,怎么会产生“陈氏定理”?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才,也日益增多。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以偿地得到一展抱负的条件和环境。因此,盼望被有识之士慧眼识珠、举荐重用的渴求之心更为迫切,也就更突显出“伯乐相马”这一传说故事,所承载的代代学人殷切寄托的重大价值。所以才有后代文人才俊反复引用而乃至自比。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虽然我们引进了优于选马的赛马机制,当然也可以毛遂自荐,但是权力决策仍然是决定性因素。你赛出再好的马,庸官(伯嚭、杨国忠、秦桧严嵩之类)他们或视而不见,或用人不当,你还不是白费力气。遇上一个按图索骥的蠢材或指鹿为马的坏才(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连英之流)人才也只有喟叹生不逢时。从这个角度来看,“伯乐相马”的故事仍然具有其更新的启发、警示作用。但凡一个国家的大小官员,只有心怀大公、知人善任,才不会造成压制人才、人才浪费的“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病态局面。“伯乐相马”所承载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才尽其用的美好期待,方能成为可喜的现实。
“伯乐相马”的故事在当今闪烁着更加璀璨的智慧光芒,我们要在挖掘继承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它的思想内涵,使识人选才的观点更加科学合理。这里就伯乐和人才两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作为领导要努力成为慧眼识珠的伯乐。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科学人才观。在选拔任用人才时象荀子所说的那样:“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在考验观察人才时象诸葛亮说的那样:“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智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以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在与人相处时,韵味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内涵;谈吐可以显示一个人的修养;格调可以说明一个人的情操。在分配任务时象隋朝王通所说的那样“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须知,试玉要烧三日暖,辨才须待七年期。相马不能观其毛色,要看其本色;不能只观其外形,更要察其内里。以上历代在选人用人方面的论述与方法都可以学习借鉴。领导者要胸怀天下,出以公心,不以一己私情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量才使用的原则,把更好更多的人才选送到合适的岗位上。
第二,作为下属要努力成为才尽其用的良马。在为人处事时,要象唐代诗人陶瀚所说:“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淮南子·主述训》中,“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后汉书·虞传》中“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汉代陆贾说:“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之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事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宋代张耒所写“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宋代林逋《省心录》中的“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作为有志之士,有识之才,要效法古今贤圣,运用唯物辩证,愉悦心灵,陶冶性情,定位人生。正确认识人生: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努力提高生命的生存质量、劳动质量和发展质量。高调处世,低调做人,像金一样纯净执着,珍惜人生;像木一样刚直坚韧,求知上进;像水一样柔韧宽容,适应环境;像火一样热烈活泼,积极投入;像土一样坚实开阔,保持本色。修炼好九商:心商、德商、志商、智商、情商胆商、逆商、悟商、财商。努力做到:敬业是好的工作态度,自律是最好的工作心理,负责是最好的工作品质,进取是最好的工作精神。做到了这些,我们就可能避免历史上诸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沉江泪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不是蓬蒿人”的李白赐金放还:“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饮恨风亭;“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红加翠袖,英雄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就义柴市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虎门销烟,革职流放;“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变法图强,慷慨就义等众多的历史悲剧重演。
下面写两首小诗献给大家:
致领导
他找到了你,你选择了他。
从地位上看,你在上他在下。
然而人格,一样都不差。
有缘走到一起,就要亲如一家。
你要爱护体贴他,你要尊重团结他;
不可姑息迁就他,不可偏私放任他。
让他勤俭成良习,让他磨炼受摔打;
大胆独立去工作,品尝酸甜与苦辣。
有进步有成绩,要热情表彰嘉奖;
有错误有事故,就及时警策责罚。
让他真正感到,你就是伯乐;
让你真正相信,他就是良马。
致下属
你找到了他,他选择了你。
从关系上看,你是他的下级。
然而人格,却没有差异。
既然有缘相聚,就要十分亲密。
这里是奉献的舞台,不是索取的场地;
这里是创业的空间,不是享乐的窝居。
处处都尽职尽责,事事要全心全意;
工作上不找借口,目标要始终如一。
尊重支持领导,和谐各种关系;
履行庄严承诺,努力创造业绩。
让你真正感到,他就是伯乐;
让他真正承认,你就是骐骥。
(这是应“山西运城伯乐文化研究会”之邀所作的专题报告)
作者简介杨存来,山西永济人生于1943年,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中文副教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运城礼仪公关学校、运城广播电视大学讲授大学语文、现代公关礼仪、公关语言艺术等课。微信19903592781<br>位置 : 盐湖区兴源街<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