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与黄帝在河东虞乡活动遗存考略
邓解放
华夏民族起源于中条山北麓、河东一带,这已是史学界的共识。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第二大题正是以此作为定论考察学子们的文史素养与阅读理解水平的。笔者有意推动古中国起源地的深入研究,试图在解读华胥、黄帝二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相关史料、神话传说、自然与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具体论证古中国起源地的中心区域在"河东"大地之虞乡。
虞乡境内有座华胥峰,以华夏民族之始祖母名字命名
清代《虞乡县志·山川卷》云:"石锥山,一名华胥峰(见乔元亮陈真人洞碑),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天柱峰东石鹿谷(旧内有石鹿,因名),林峦峭壁,川原奥衍,一峰突出,岑锐插天。《隋书》:虞有石锥山,即此。"这段平实的县志文字,给我们透露出的人文地理信息是贯通古今时空的。
陈真人洞碑虽暂无寻处,但《隋书》所记石锥山,至今仍挺立在古虞大地。虞乡几经变迁,国州县镇层级设置,时大时小多有变化,今为一镇,但虞乡东南25里的天柱峰东石鹿谷仍可在卫星地图上觅迹览胜;华胥峰至晚虽于隋时即又称石锥山,但地方史志不会任由"华胥"之名埋没于数千年历史烟云之中。
华胥者,何也?《史记·三皇本记》曰"太皞,疱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疱羲氏于成记。"从中可以知悉,华胥,就是传说中"三皇"之一的伏羲的母亲,是目前看到的唯一的史册上有记载的母系氏族社会首领,是有文字记载的、可考世系年代的华夏民族的圣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之根。华胥所生活的时代,距今在五千年左右。
母系氏族社会,无法确定疱羲氏(伏羲)之父系由来,因而,华胥生育伏羲的重大历史事件被神话为"履大人迹于雷泽"的偶然际遇。
"大人"者何,当无从查考。"大人"留迹于何,却有准确的地理位置﹣﹣雷泽。雷泽在哪里?《帝王世纪》给出了答案:"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舜为五帝之一,当在"三皇"之后,更晚华胥要多,所以,以后人活动的地点标注前人的活动地点虽然略嫌"蹩脚",但通读《史记》的人都不会怀疑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多处提到的雷泽之地原本就是同一个地域。何况,司马迁写作《史记》,是以汉代人之语气阐述前人之活动情况,将"前人"的活动地域之称谓互为标注的情况并不少见。
古人之地理巨著《山海经·海内东经》对雷泽的位置标注就要相对科学一些了:"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古汉语中,吴通虞。印证了《史记》对雷泽的地理方位的表述。说明雷泽所在系古虞境内,而且雷泽之称谓至少沿用至舜帝时期。
可以肯定的是,华胥"履大人迹"之雷泽、"舜渔雷泽"之雷泽,最晚至郦道元写《水经注》时,已改称晋兴泽了。后至唐代(或明代),雷泽又改称伍姓湖了。这些地理名词的演变过程,本作者在《伍姓湖:虞舜当年所渔之雷泽》一文中有专门探论,此处不复赘述。无论雷泽、晋兴泽,还是伍姓湖,自古至今属于古虞大地之同一片湖泊沼泽(只是现今的面积大幅缩小而已)已是不争的事实
华胥峰(又称石锥山)周围、沿中条山北麓、虞乡镇境内,分布着陶家窑、三窑、雷家庄(古称雷庄)、石鹿谷、琉璃窑、明亮村、槐树凹、东草坡诸村庄和华亭、华表、华谷、华水、雷洞、雷泽(今伍姓湖一带),这里曾是华胥部落从事农耕、渔猎、采摘药材与鲜花的地方。始祖母华胥不但外表漂亮美丽,且多才多艺,很有领导才能,受人爱戴,为人喜欢。传说中,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古虞一带,雷泽之中,洪水滔滔,灾害颜作。皆因雷泽之中有一雷神出没,兴风作浪,古虞人经常遭受洪灾的危害。华胥曾多次找雷神理论,斥责其坏脾气,劝说其莫作恶,虽未能完全奏效,但令其多有收敛。今天的古虞大地,犹存山上之雷洞、山下之雷泽、雷庄、印证注释着美丽的神话。
当地人相信、雷首山(今称中条山)的华阳之域华亭一带,在华胥部落存在的同时期,有西域一个年轻小伙子、翻山越岭,慕名来到虞乡境内的药坪山、历山、泰华峰(又名泰华山、东华山)、华胥峰、尧山等地,一边采挖药材、一边遍赏名花奇草。有一天,他在石锥山(即华胥峰)的一处悬崖峭壁上采到一枝粉红的花,国色天香、芬芳大气,遂爱不释手,叹为观至。此花,正是我们如今称之为国花的牡丹花。华胥姑娘和西域小伙在石锥山采花捉蝴蝶相遇、相知、相爱后偕手西行……华胥峰前曾留下华胥姑娘美丽姻缘的对联留传至今。
当地许多人都向笔者讲述过华胥峰。在本地华胥峰又被称为华咀、华居、华聚。很多人言称自己的父爷辈曾亲眼见过华胥峰附近留有古代拴船的橱(铁做还是铜制已不可考),可惜已淹没在杂草荆棘之中,无法找到。至于橱的真正用途,是拴船的桩,还是古部落的旗杆,谁也说不清楚了。
古虞境内石鹿谷等众多自然或历史遗存,可解黄帝涿鹿之战、阪泉之战"战地之谜"
《列子·黄帝》载:"黄帝继位十五年,昼寝而梦,游华胥之国。"宋陆游《睡觉作》有"世言黄帝华胥境,千古榛荒孰再游,但解逍遥化蝴蝶,不须富贵慕毗虾"的诗句。
华胥之国,当为华胥之境的泛指。华胥之境在何处呢?当然与华夏民族之始祖母华胥所带领的氏族部落的活动地域相关联了。前文述及的华胥峰肯定属于华胥之境的一部分,也应该包括雷首山(今中条山)华阳之域更广阔地带,还应该包括黄帝率领华族部落通过多年营造而形成的规模更广大的地域。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史学界又倾向于认为:华胥生伏羲,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由此可推论:黄帝是华胥的曾孙。他在位十五年时,梦游曾祖母华胥部落当年的辽阔地域,当因胸怀"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平者去之,披山通道"(《史记·五帝本纪》)的雄才大略,所以,才有了"教熊罴貔貅公式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史记.五帝本纪》)之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关于涿鹿之战的发生地,《中国军事通史》认为,学术界尚未有定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河北涿鹿县境内说。代表人物是徐培根和傅乐成。他们分别在《中国历代战争史》和《中国通史》上发表文章,认为涿鹿即涿县、涿鹿即河北涿鹿县。二是山西运城解县盐池附近说。代表人物主要有钱穆和张其昀。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阪泉。涿鹿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塬),张其昀在《中华五千年》表示同意钱穆的看法。近年来,运城地区本土的一些专家和学者也陆续发表文章,支持钱穆的观点。如王雪樵先生的《咸池乐舞》认为涿鹿、阪泉在盐池左;黄勋会、车俊峰、杨方岗等人的《古中国觅踪》认为"蚩尤被黄帝斩杀于盐池边";淮战科先生的《运城曾为黄帝都》认为涿鹿在"今盐湖区解州镇一带";还有人在网上发表看法,认为涿鹿在解州以西25里处。
笔者多年以虞舜文化与虞乡地方史的研究为
主,出于对古河东,特别是古虞大地之热爱,笔者对上述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的发生地的探讨有着浓厚兴趣,亦有志于对"古中国起源的中心地域在我运城"这一命题做深入研究。通过初步论证,不仅支持黄帝领导的两次生死大战的发生地在运城解县盐池附近,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涿鹿、阪泉两地就在我们运城市的古虞大地境内。
首先,古河东、今运城,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得到举世公认。尧都平阳、舜都蒲阪(易与"蒲坂"混淆)、禹都安邑,三朝古都可公认均建于河东大地的历史认知,足以支撑"五千年文明看运城"这个基本事实。史学界公认华夏民族起源之地在中条山北麓一带(即河东),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给我们解析黄帝领导的事关民族大统的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的"中冀之疑,名称来历之疑,迁徙之疑,战因之疑"(淮战科之语),提供了大的历史背景、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人手处。
因为战争的双方,皆因利益之争而生,挑起战争的一方(侵略者)与平定战争的一方,其攻与守的目的,均在于争取、保障和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利益。生存环境恶劣的不毛之地,一般不会成为兵家争夺的对象:不决定战争胜负的险关要塞,不足以成为攻防的焦点地域。由此常识可以推断黄帝及其后人之尧、舜、禹,乃至夏启,他们建都阜民的地方,肯定是生存环境、自然条件、生存资源(对于尚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先民而言)应该属于相对富裕充足之地;特别是,作为内陆之地,古河东还有盐池这样一个人类生存必须的"聚宝盆",其对各部落的利益攸关度可以想象。
据《史记·三皇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侵凌诸侯……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既然如此,战争在明显富阜的河东大地发生,就具有一种可能性。而神话传说中更是将盐池的形成与黄帝将蚩尤擒杀肢解相联系,认为量尤的身体与血液化作了卤盐、卤水与盐的结晶板,也从一个角度见证了战争应当与争夺运城解州盐业资源的控制权有关。
还可以通过对《史记》中有关"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等记述来分析,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与蚩尤的涿鹿之战,更可能是黄帝出于平定"诸侯相侵伐"之战乱,解民于水火,实现其"扰万民、度四方"(《史记.五帝本纪》的政治抱负而为之。
其次,运城市盐湖以西的地名称谓及其来历,透露出解答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的"名称来历之疑"的重要历史文化信息
一是解州、解县、解虞县、解梁故城……之"解",传递着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的地理文化信息。
解州、解县、解虞、解梁,均是指河东境内运城市区以西之大片地域,自古至今,作为行政区划,最大时可包括现在的盐湖区(旧称运城县)、临猗县、永济市(含旧时虞乡县之大部分)、夏县(含旧时安邑县)等县市交界的一大片地域;三国时期名将、后世奉为武圣的关羽,史书记为"河东解梁人"。解地、虞地及夏县、安邑曾同属"虞州"管辖,虞乡县也曾隶属过解县管辖,解县也曾隶属于虞乡县管辖。
解,其义则取肢解意。由黄帝战蚩尤并肢解蚩尤身体化而为卤盐之神话义。引申到去除祸害,化害为利,故将"解"谐"害"音。
二是通过对虞乡现有山名、谷名、村名,以及历史遗存的联系性解读,仍可寻觅到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发生地在古虞大地的文化符号。
1、"涿鹿之战"之"涿鹿",应该是指琢雕有石鹿(的地方)。古时,涿同琢,雕琢之意。黄帝战蚩尤的事件,发生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大量的石头被打磨、琢雕,石器不仅是狩猎、生产的工具,又是必然的战争武器,而虞乡石鹿谷、石锥山一带极有可能以雕琢了石鹿的地方而出名,也就被人以"琢鹿"指代战争的发生地,遂有"琢鹿之野"(《史记·五帝本纪》)。为此,笔者专门前往虞乡的陶家窑、三窑诸村庄实地考察,站在石鹿谷、三眼桥、华胥峰、琉璃窑、明亮村、东草坡等地四望,仍可看到不少近乎雕琢而成的石鹿、石马等石头造型的石状物分布其中。另一方面,虞乡境内不仅有石鹿谷的地名,而且有石卫村的村名。"石卫"之村名,显然应与战争有关。笔者认为,涿鹿之战,无疑属于炎黄部落保卫自己"石鹿"遍布的家园,并利用石鹿作为战争资源去抵御外来部族进攻的防卫战,防御战,因而形象地称之为"石鹿防卫战"。依此思路,是可以解释石卫村名之来历的。特别可以肯定的是,当地人将石卫之"卫"读作"御"音,在向今天的我们明示:卫,就是御。石卫村至今,仍在虞乡镇管辖之内。
2、阪泉之战之"阪泉"的地名称谓,应该是既与蒲阪(不是"蒲坂")有所关联,又与参与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的著名战将﹣﹣风伯有关联,才更令人信服。
河东地区,古代被称为"蒲阪"的地方只有虞乡。古时有虞氏族人"搭蒲为庐,以阪而居",因此该族人居住地称为蒲阪,因在虞地,又称虞阪;因蒲阪发端于虞乡,虞乡之名又与舜的远祖虞幕有关,《史记》所载"舜都蒲阪"即与此相承接。需重加指明的是,当代多有将蒲阪与蒲坂混为一谈之乖谬,应该审慎地加以区分
还要指明的一点是,运城市平陆县历史上曾称为"虞坂",蒲州曾称为蒲坂。尽管此两地也处于运城市界之内,但并不可能是黄帝时代的"阪泉"之"阪"。因为,阪泉之战,无论是炎黄之间的战争,还是神话传说中黄帝蚩尤之间的战争,它的发生地都应该同时具备与石鹿、阪泉、解州盐池、风伯这些地理环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联才最有说服力。风伯是参与和指挥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的重要历史人物。他被黄帝所倚重,为华夏民族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虞乡境内修建了风伯庙,并将附近的一条山谷命名为"风伯峪"。在风伯峪的一侧修有一阁,名为龙泉阁。虽不能确证此龙泉之泉即为阪泉,但位于虞乡蒲阪之地的龙泉,很有可能就是历史留给后世关于"阪泉"的记号。春秋史籍中有记载:"晋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可见阪泉应在晋国伯(今山西)境内无疑。阪泉在山西何处呢?据上推断,是最大的可能就是河东虞乡。
第三,历史及地理文献的记载与神话传说中相关气象信息的描述,印证着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发生地在虞乡。
1、《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教熊罴貔貅公式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熊罴貔貅公式虎,作为神话传说中的这些动物,能征善战者,一般被历史学界解读为远古时期各部落的图腾崇拜物。可以相信的是黄帝部落联合众多诸侯(部落)共同参与了对炎帝(或者蚩尤)的讨伐之战。虞幕部落的图腾是驺虞,但权威史籍未明确记载虞幕部落参与阪泉之战。以鹿为图腾的部落肯定应该参与了这次战争,同样也没有权威史料佐证。但是,国史(正史)未加记载的,地方史志上未必就不加记载。清代《虞乡县志·山川卷》云:"石锥山,一名华胥峰(见乔元亮陈真人洞碑),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天柱峰东石鹿谷(旧内有石鹿,因名)"。以天柱峰定位石鹿谷,以石鹿谷定位石锥山(华胥峰),以"旧内有石鹿因名特别注明石鹿谷名称之由来,可见石鹿谷之突出意义,更可见石鹿之突出价值,实在耐人寻味。
2、从地理地貌来看,解州盐池附近虞乡石鹿谷,很符合史籍中关于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的相关记载比如,黄帝的军队在高处,往下冲击蚩尤的部队;《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个神话故事,说的也是应龙(黄帝部队里的英雄人物)从山上冲向蚩尤的大营。这些战争情形都比较吻合虞乡石鹿峪的地形特征。
3、从气候上来讲,神话中的涿鹿之战,发生在四、五月份,战争所在地,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忽而阴云密布,忽而天气晴朗。运城市即地处季风带,春夏东南风,秋冬西北风,舜帝亦作《南风歌》感慨系之,这些气象条件也是比较吻合神话与传说的。
综上,史前的涿鹿之战,应为琢鹿之战;涿鹿之地、阪泉之地,以及黄帝所建都邑之地的涿鹿,应在今运城市虞乡华胥峰、石鹿谷、石锥山、石卫村、风伯峪一带。华夏民族起源于河东大地,而虞乡理当是河东大地文化起源的中心地域之一。<br>位置 : 雁塔区科技三路菜鸟驿站<br><br>

<br>

<br>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