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开幕前夕,由市侨联、三晋文化研究会、关公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马关公信仰文化研究——从碑文追踪华人在东南亚的足迹”讲座在我市举行。讲座特邀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许源泰博士为主讲嘉宾,深度解读新马地区关公信仰文化与华人历史脉络。
讲座提及,马来西亚柔佛州大同书院供奉来自山西运城解州关帝祖庙的关公塑像,成为晋马两地关公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为关公文化旅游节增添国际交流内涵与开放氛围。
关公文化“忠、义、仁、勇”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球华人的精神财富,在东南亚广泛流传,马来西亚柔佛州关公信仰尤为兴盛。柔佛古庙虽供奉五位神明,但关帝庙在当地华人社区地位重要;淡杯关帝庙由福建安溪人陈福南下时携带的木刻关帝神像发展而来,在祭祀与慈善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大同书院恭请关公圣像,让晋马两地关公信仰从精神共鸣走向实体连接。
许源泰博士在讲座中分享的研究成果为文化纽带的形成提供历史注脚。他梳理了东南亚华族庙宇分布与碑文历史,展示团队搜集的大量碑文资料。研究发现,新加坡天福宫和粤海清庙存有全东南亚仅有的两块清帝御匾,这些机构曾是早期华人移民的精神寄托与社会支持网络,印证了关公文化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深远影响。
此外,许博士还分享了团队在华人脉络研究上的突破。团队耗时数年,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约5万人的华人网络数据库,整理62000多个人名,找到1500多个清代人名,其中最早刻于1824年。团队还与新加坡族谱学会合作,收集100多部家谱。
今年3月,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华侨运城研学考察座谈会举行,大同书院与运城条山书院签署合作协议。此次许源泰博士专程来运为大同书院“请回”关公塑像,是双方合作从学术交流向文化实体传承的深化。
讲座结束后,与会学者表示,以关公文化为桥梁的跨国连接,将增进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让关公精神持续连接全球华人。<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