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利民
关公文化发源于河东大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忠义仁勇”核心理念,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发展和升华,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价值体系,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儒家文化一起影响了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成为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文化基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增强全球华人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深入研究关公文化,不仅是加强道德建设、树立良好风尚、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需要,也是增强海内外华人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
关公故里承担着关公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宣传文化部门统筹协调,学术研究机构担当重任,社会组织和广大地域文化学者勤勉努力,初步构建起全市关公文化研究的格局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成果梳理分析
(一)建立学术研究机构。改革开放以来,运城市高度重视关公文化研究工作,正式研究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原运城师专(今运城学院)成立了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并把关公文化作为三大研究方向之一,该中心近年来成为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运城市把关公文化研究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程,2018年运城学院成立了关公文化研究中心,成为在全国较早专业研究关公文化的组织,先后推出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020年,运城市正式挂牌成立关公文化研究院,核定了全额事业编制,这是目前唯一研究关公文化的政府机构。研究院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关公文化研究工作,吸引了众多专业人才加入到关公文化研究中,和武汉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智库建设,实施招才引智工程,设立研究课题,签订合作协议,实现人才共享、资源共享。此外,运城还成立了关公文化研究会、关公文化协会等,聚集了一批地方文化学者。高校和地方两支专业研究队伍,加上社会团体组织,成为运城关公文化研究的主要力量。
(二)推出学术研究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40年来,运城众多学者在关公文化领域辛勤耕耘,创作了一批学术专著,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从历史学和民俗学角度对关公文化研究的有孟海生的《关公评传》,梁志俊的《人神圣——关公》,宋洁的《关公形象演变研究》等;从文化学对关公文化研究的有赵波的《关公文化大透视》,王西兰的《不朽关公》《千秋武圣》,冯建国的《万世人极关云长》,管喻的《神勇关羽》等;从社会学角度对关公文化研究的有柴继光的《武圣关羽》,秦建华的《信义炳世——关公文化概略》《关公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王西兰的《世纪之问与时代回答——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敬奉关公》,王崇任的《关公崇拜中“义”观念的多重内涵》,黄勋会的《关公精神与职场人生》等;从文献学角度对关公文化研究的有卫龙和傅文元主编的《关帝庙志》,杨焕育等的《关公全传》,特别是2018年贠创生和赵参军等十余位学者主编的《关公全书》,从关公传略、史志、氏族、庙宇、碑刻、戏曲、巡游、书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记述,达13卷300万字。在出版专著的同时,运城学者陆续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了学术文章80余篇。此外,解州关帝庙于2012年创办了季刊《关帝庙》杂志,为全球关公文化学术交流搭建起平台,连续13年已编辑发行52期,其中有100多篇系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术研究文章。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关公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三)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运城积极开展关公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6届全国性关公文化研讨会,主题为“关公崇拜与关公信仰”“关公文化与民族复兴”,“关公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公文化与中华现代文明”,“关公文化与民族精神”等,邀请国内外关公文化专家学者围绕关公文化的历史发展、深刻内涵、时代价值等方面作深入探讨,为推动关公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撑。同时研讨会围绕主题面向全国征集论文,每年征集到论文60至80篇,结集成册,成为全国性关公文化年度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关公文化交流主要是与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其中与台湾的交流时间早、频次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运城先后与台中科技大学、台湾孙文学校、中华关圣文化世界弘扬协会、忠义人才培育学院等单位相继开展了“海峡两岸关公文化名家书画展”、“台湾青少年研学游”、“关公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研讨会、“探寻根祖文化 共建精神家园——台湾青少年传统文化运城行”、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与中华文明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了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了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四)关公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如何更好地推进关公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是关公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运城市既加强对全市147处关帝庙宇文物保护,让这些有形的关公文化留得住,又积极推动关公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把活态的关公文化传下去,先后组织到太原、成都、泉州、深圳等地举办“忠义神武——历代馆藏文物珍品展”、“天下云长——关公文化展”、“天下崇祀文武神圣——关公造像艺术展”等。组织力量创编了大型历史戏剧《忠义千秋》和民族交响乐《关公颂》,均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受到业界专家的充分肯定,之后在太原、深圳、上海等地展演,受到观众的好评;2018年和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联合创作动漫电影《武圣关公》;2023年成立了关公文化博物馆;组织研发了系列关公文创产品,如关公冰箱贴、书签尺、钥匙扣等,深受游客喜爱。舞台艺术和文创形式,参与进来讲述关公故事,让关公文化资源“活”起来了,也“火”起来了。
(五)打造与传播关公文化品牌。文化研究工作要和品牌打造密切结合。关公文化旅游节是运城市主办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30多届,成为全国举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化节庆,被评为“全国十大人物类节庆”之一。近十年来的关公文化旅游节期间,每年都要同时举办研讨会、讲论会、座谈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发言,分享研究成果。每年举办的关公诞辰纪念活动、关公巡城民俗活动、关公文化非遗展、关公文创大赛、关公文化书画摄影展、关公祭拜大典等一系列活动,都把研究工作融入其中,借以提升活动的文化内涵。从2019年起,运城市牵头面向全球各地关公文化组织和宫庙共建“关公文化交流基地”,共同制定关公文化传承发展规则,确保弘扬关公文化的正确方向,至今已连续7年在全球6个国家,国内18个省、32个地区共遴选了51家有影响力、有特色的关帝宫庙和研究机构。
二、今年关公文化研究情况
研讨会影响力不断加大。今年共征集到关公文化论文108篇,比去年增加23%,呈逐年递增态势,经过专家审核,择优66篇收入论文集。论文内容涉及关公文化的方方面面,投稿区域涉及14个省(市、自治区)。这些论文正是一年来全国各地关公文化研究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专家学者从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社会学、伦理学、传播学、文化产业等多个维度和视角,对关公文化的内涵、价值、演变、传播及其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精辟阐释,或钩沉索隐、考辨史实,或探赜发微、阐发新义,或关注现实、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关公文化研究的学术深度与时代活力,为未来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与思想启迪。
“关圣史迹”申遗步伐加快。今年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圣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关公信俗”申报世界非遗的工作,成立了工作专班,制定了工作规划。今年6月10日,关圣文化史迹第五次申遗联席会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召开,运城市、洛阳市、周口市、荆州市、宜昌市、漳州市等六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为申遗工作构建起更加坚实的组织保障;审议通过《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遗办公室章程》,明确了联合申遗办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遗办公室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订《关于关圣文化史迹系列遗产保护与申遗的合作框架协议》,为申遗工作提供了更为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科学指导。今年关公文化博物馆升级为一级博物馆,文物更加丰富,展陈更加智能,让关公文化遗产更有温度、更可亲近、更加惠及人民群众。
关公文化成果频出。关公文化研究院成立四年来和相关高校联合开展了20余项关公文化课题研究,今年和中国人民大学孔子学院联合研发了《武庙祀典》,为全球武庙祭祀关公制定出一套规制。今年运城市委市政府和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大型外宣纪录片《何以关公》在关公文化节启动仪式上举行了首发仪式,即将上线,这是由官方主导制作的首部关公题材国际传播纪录片,以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制作,在央视CGTN五个频道向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播出,通过五集正片、三大层次向世界讲述关公文化的价值内涵,表现关公文化的传承传播,让跨越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桥梁,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
关帝庙宇联盟持续扩大。从今年起,解州关帝祖庙秉持“天下关庙归故里”的愿景,将在全球范围内遴选99处具有显著地域性、民族性、代表性的关庙,在解州关帝祖庙设立“祖庙祭堂”,对各关庙的历史文化、文创展品、民俗风物等进行集中展示,逐步建立全球关公文化博览中心,今年首批遴选了台湾祀典武庙、新加坡关帝庙、洛阳关林、当阳关陵、东山关帝庙、通淮关岳庙、荆州关帝庙、社旗山陕会馆、周口关帝庙等9家代表性关庙在祖庙设置展区。今年有西藏磨盘山关帝庙(藏族)、台湾祀典武庙、新加坡镇南庙广寿堂等7家关帝宫庙加入“关公文化交流基地”联盟,总数增加到51家。
三、下一步应着力采取的举措
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而创新需从本地实践中提炼原创性概念,将地方性探索上升为普适性经验。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面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运城要建设国内外公认的关公文化研究高地,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炼出关公文化的核心要素,进一步深化学理性阐释,实现创新性突破,进而形成兼具运城特色与普遍解释力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关公文化学”。
(一)夯实基础研究,构建完备的学术体系
研究高地,根基在于扎实的学术积累。我们要继续支持运城学院关公文化研究中心和关公文化研究院,在人才、资金多方面加大投入,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关公文化研究机构。加大对关公生平史迹、历代文献典籍、文物考古发现等基础史料的系统性搜集、整理、校勘与出版工作力度,夯实研究的史料基础。鼓励学者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关公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脉络、精神内核、哲学基础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学理性探究,特别是在新时代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构建具有运城特色、彰显关公文化特质的概念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
(二)搭建高端平台,汇聚一流的研究力量
研究高地,关键在于人才与平台。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推动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吸引和柔性引进关公文化人才,聘请一批兼职研究员,共建关公文化研究基地,结合时代需求设立课题,联合推出并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成果。要持续举办关公文化研讨会,积极申报国家级“关公文化论坛”,吸引全国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加盟,吸引知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远期目标是设立“世界关公论坛”,运城作为论坛永久会址。
(三)着眼社会发展,挖掘阐释时代价值
关公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学术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新时代,要着重挖掘和阐释关公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与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相结合。要跨学科学术交流,推动关公文化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建筑、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特别要加强对关公文化在民间信仰、社会伦理、商业诚信、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影响与实践研究,关注其数字化发展、网络化传播等新形态,不断开辟研究新境界。
(四)推动实践研究,发挥关公文化社会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关公文化具有实践性,在开展关公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活动的基础上,持续不断把忠义仁勇的理念渗透到诚信企业建设、社会和谐治理、公民道德建设等方方面面,落实到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中,以制度规范融入社会运行,使关公文化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惠及人民。要加强“关公文化价值向经济动能转化”的研究,深入思考文化资源在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弘扬关公文化赋能运城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工农业产品的文化含量与文化附加值,实现文旅、文商深度融合,为文创产业发展、城市品牌塑造提供支持。
(五)加强传播交流,提升关公文化全球影响力
关公文化受到全球华人的尊崇,是联系世界各地华人的精神纽带。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和国际传播渠道,通过网站、公众号、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情感共鸣增强广大华人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文联、作协、艺术院等部门联合,研究创作一批阐释展示关公文化内涵、具有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文艺作品,包括普及读物、戏曲、作品、文艺演出等。在现有《关帝庙》内部刊物的基础上,积极申办正式学术刊物,打造规范化学术平台,依托主流媒体,强化权威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作为关公故里,运城在传承关公文化方面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肩负着神圣而艰巨的职责,下一步将协调各方力量,加大研究力度,加快构建关公文化学术体系,使之成为既具有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段利民/文
图1:近年关公文化旅游节编印的关公文化论文集
图2:我市作者出版的部分关公文化研究著作<br><br><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