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是1800多年前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对于关公的史料记载,大都是从“亡命奔涿郡”开始的,也就是从河北涿州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起笔的,因而对于河东解梁的长生(关公本字长生,后改云长),以及青少年时期的云长记载,确为贫乏和欠缺。尤其是关公在家乡除暴安良之后的行迹,更是难觅其踪。正因如此,恰给后人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应当肯定地讲,关公在家乡除暴安良之义举,真实可考,毋庸置疑。因而,宋元时期说书艺人的演唱脚本《新全相三国志故事》《三国志平话》和清人褚人获编著的《坚瓠集》中的《关西故事》、梁章钜编著的《归田琐记》,以及清代康熙年间宫廷画家卢湛搜寻考证、绘图著说的古籍善本《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中所载述的关公“悯冤除豪”身世,正与陈寿在《三国志·关羽传》首句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中的关公自我介绍相印证、相吻合。
关公在家乡为民请命、除暴安良的起因
在河东大地关公传说故事中,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就是除暴安良,传说版本有四:
传说一,东汉末年,解州城州官臧一贵,看到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也想起兵叛乱。他听说关公武艺高强,便请关公到州衙商议此事。关公一听要造反,手起剑落,臧一贵当即命归黄泉,关公迅疾逃匿。这个传说来源于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传说二,少年关公好打抱不平,经常被他父亲锁闭在后院一间房子里。一天晚上,关公听见窗外有个老头和女子在哭,就跳窗出去询问情况,一问才知是本县县尹(一县的长官)的舅爷要强娶他女儿为妾。老人告到县衙,却被县尹痛骂了一顿。关公听说后,便仗剑闯进县衙杀了县尹和他的舅爷然后逃奔。这个传说出自于《归田琐记・三国演义》。
传说三,关公喜读《春秋》,每看到乱臣贼子、贪官污吏便愤愤不平。解州城县官贪得无厌,祸害百姓,关公把县官斩杀后逃遁。这个传说选自于元代讲史话本《新全相三国志故事》和《三国志平话》。
传说四,解州城靠近盐池,浅层地表咸水井不能食用,全城百姓只有靠仅有的几口深层甜水井生活。有个豪霸吕熊,人称熊虎员外,勾连七姓党羽填埋掉城内其他深井,只留他家后院一口,只要年轻美貌女子去挑水,他都要霸占。一天,关公遇到一个名叫韩守义的老人,老人向他哭诉自己女儿被吕熊霸占一事,关公听后义愤填膺,便让韩守义带路,挥剑斩杀了吕熊及七姓党羽,而后出逃。这个传说流传最广,且被当地百姓认可。《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全图考·悯冤除豪》这样记载:“圣帝至旅舍,闻邻人哭甚哀,叩之乃韩守义也。遭郡豪吕熊荼毒。吕党连七姓,黠猾事珰,蔑职纪。圣帝眦裂发竖,命守义至七所,悉斩杀之。”
关公逃离家乡、奔赴涿郡可能行走的路线
目前看到的资料,关公逃离家乡、浪迹天涯的五六年间行迹路线,民间说法有四:
说法一,芮城风陵渡口出关。河东解州城离风陵渡黄河渡口潼关古城较近,且路途平坦,步行也就大半天路程。因而,当年关公从老家向西逃往风陵渡黄河渡口潼关古城的故事较多,民间流传的关公过潼关“指关为姓”的传说也更广。此说最早见于清初小说家褚人获编著《坚瓠集》所载的《关西故事》中,其后清代学者梁章钜编著的《归田琐记》也有记载,大意为:关羽原名冯贤,因杀人逃亡至潼关时,见城门悬“关”字,遂指关为姓,自称“关羽”。
据查证,在陈寿编撰的《三国志》和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所引的200多种魏晋杂史、杂著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中,根本没有关公“易姓”之说,清人文学小说家们随意“创作”出的“指关为姓”之说,已引发后世学者和关姓族人们的纷纷质疑和纠偏。
关公逃至风陵渡口,民间还有传说,说是关公为躲避官府追兵跑到黄河桥座下,遇见一位老太太便求其救救自己。老太太叫他赶快打破鼻子,把鼻血涂在脸上,又扯下几绺头发粘在嘴上。官兵追过来后,见桥下只有一个老太太和一个五绺长髯的红脸大汉,不是他们要抓的人,便调头而去。后来这个传说便成为“红脸关公”的由来。
说法二,平陆太阳渡出关。2022年7月26日,运城晚报曾以《平陆太阳渡金鸡堡关帝思乡庙记》一文,报道了我市平陆县太阳渡金鸡堡高台上,建有一座地标性建筑——关帝思乡庙。该庙殿门朝北,寓意深刻,据说是当年关公杀除豪霸后隐身中条山逃至平陆太阳渡金鸡堡时,向北回首眺望自己家乡河东解州,深深地跪地礼拜之后,难舍难分地跳上小木船恸然而去,后经陕州、孟津逃奔河北。
据该庙管理人员邓先生讲,因此地曾为关公驻足逗留、追思之地,遂于唐代天宝四年(745年)始建关庙。1947年,我军从平陆强渡黄河挺进中原时,为防止敌军追击,便将渡河民船就地销毁。随后赶来的敌军到了河边,发现一只船也没有,便将金鸡堡上的关帝庙拆毁,又把所拆木料捆在一起,做成木筏渡河运兵。2008年,当地乡民在原址上重建此庙。
有趣的是,黄河对岸河南灵宝城关镇牛庄村也有座关帝庙。因其地高山峻岭,崎岖通行,该庙又称老爷寨、圣贤宫。该庙守护人员郑女士讲,此地为关老爷在家乡解州杀死恶霸逃至平陆太阳渡过河后,曾在此地停留躲藏一个月零八天,后人在此建庙祭祀。
说法三,永济蒲津渡出关。山西阳泉郊区林里关王庙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上艾关公缘》壁画披露:当年关公为躲避本郡追捕,一路向西,途经永济蒲津渡过黄河进入外郡(今陕西境内)后辗转北上,约于公元181年又经军渡(今陕西榆林吴堡县与山西吕梁柳林县相间的黄河渡口)回到了山西境内。之后,他进入太行山西麓阳泉上艾(今平定县),曾在此地黑松林躲避数日。据说黑松林的泉水池,就是当年关公在此生活取水所挖,后来人们以泉名山,将黑松林改称为玉泉山。
关公行途中不慎摔伤了脚,一位农家老人就用本地一种“艾草药”给他治病,伤口很快愈合了。后来关公驻防荆州时,还时常派人来上艾采摘艾草为士兵们疗伤。
太行山脉东麓井陉关,自古为晋冀咽喉要道、山西东大门,唐代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驻守此地而取名娘子关。关公离开上艾穿越太行山,出了井陉关后一路北上,到达卢奴县(今河北定州)靠贩粮为生,后辗转流亡到河北涿郡。
说法四,未出关一路北上。日本历史专家渡边义浩在其编著的《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一书中写道:河东解县地处产盐中心,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贩卖河东解盐的商人们一路北上,通过太原的马商,与北方游牧民的马帮交易往来。到了东汉末期,刘备和张飞的出生地河北涿郡,正位于连接太原与北京的直线上,也是北上贩运解盐的盐商与南下交易马匹的北方游牧民们交流汇聚之地,关公在这条通道上来到河北涿郡,一定与河东盐商乃至北方马商的暗中扶助和保护有关。
这一说法,我认为它是有其合理成分的。三皇五帝时期发生的为争夺盐业资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战役“涿鹿之战”,就说明那时盐池已存在,并已成为财富了。西周初期开凿虞坂古盐道,就说明在那时运城盐池已有贩运盐业的行为及商人了。春秋战国时期河东大富商猗顿,就是靠贩运食盐、珠宝和畜牧业起家的,也说明在那个时期河东的盐商与北方的畜牧商们就有商贸往来了。
同时,关公家居河东解州常平村,位于盐池岸边,也是盐商们的驻足之地。关公“除暴”后一路北上逃匿,得到河东盐商乃至游牧民马商的暗中扶助和保护,是有其可能性的。
关公亡命奔涿郡故事背后的一些思考
关公家乡除暴安良,在陈寿编撰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中,仅用“亡命奔涿郡”5个字一笔带过。罗贯中编撰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中,则采用关公自述“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21个字作以简述,其他史料犹如大海捞针,难以寻觅,更何况当年关公身负命案孤身逃匿,其行踪更是扑朔迷离,无从考证。要破解关公逃匿行踪之“谜”,还需更多后来者不断研究考究。
然而,留给我思考和感悟的是,关公在家乡除霸义举,不仅是他个人意愿所为,而且还给全家带来了莫大的不幸和祸端:关公年少逃离家乡,生身父母投井而亡,夫人胡玥携一岁之子关平逃匿深山,全村关姓家族隐名埋姓东躲西藏,以至于关公在其后的征战中连同儿子关平临沮被斩,身首分葬。关平妻赵太君(一说镇东将军赵云之女),追杀中偕八岁之子关樾逃至漳乡(今当阳关陵),混迹农家,更姓为门。其孙关樾悲恸祖、父同亡,号泣漳乡,在关陵墓旁筑室服丧守孝三年,直至东晋刺史桓温镇守荆州时,全家才回到荆城,恢复关姓。
蜀汉灭亡时,庞德之子庞会为报其父之仇,随钟会、邓艾“尽灭关氏家”。关兴支系为求生存避难投亲,从蜀汉益州(今四川成都)逃匿河北信都(今河北冀州旧城),三国归晋后在其众恩家护送下,迁回到了祖籍河东老家。如此遭遇和艰辛,历史不会忘记,我们铭刻在心。
“忠孝难两全”,关公未能尽孝父母,但其“对国以忠”为大孝,“待人以义”是大德。虽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关公牺牲的,不仅是他,还有他的生身父母和儿子,甚至还株连到子孙后代。这种血的代价,常人难以承受;这一巨大付出,何人能够做到?可以讲,在关公“忠义”精神的背后,饱含着超绝非凡的牺牲精神。
运城,是关公人生价值观最早形成的地方,也是关公忠义精神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东大地至今盛传的诸多关公忠义故事和传说,足以说明一千多来,家乡人民依然在思念关公、追忆关公、缅怀关公。关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关新刚/文<br>人物类型 : 河东名人<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