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夏季从未外出避过暑,今年由于闰六月“三伏不见天”,夏日光照时间普遍延长。北方地区副热带高压形成的“热锅盖”效应,叠加城市高楼林立的“热岛效应”和空调等人为热源形成的“热循环”,使得今年的伏天实在难熬。朋友建议我去夏县泗交避暑。
对于泗交,我并不陌生。多年前因工作与采风常去,却从未留宿过,对此地的清凉并无特别感受。朋友讲这里的王家河村林密谷深、气候静凉,更有一处新近落成的“青罗客舍”藏于深山之中,可开门见青山,可推窗望明月,可枕上听泉鸣,少有的避暑胜地。
七月中旬还未入伏,我就急切地驱车赶赴泗交。近10年未来过这里,有了一种“赤日炎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感觉。车子路过夏县县城,从瑶台山下蜿蜒入山,顿觉耳目一新。平整光洁的柏油路车道标志清晰,两旁太阳能兼风力发电的路灯整齐排列,如迎宾的礼仪小姐。扑面而来的清爽山风,满目碧翠的起伏山峦,让人神清气爽。急驰约半个多小时,便来到了著名的清凉泗交。精致的小楼鳞次栉比,健身广场碧水环绕,清泉流瀑珠玉飞溅,顿觉进入了琼都仙界。
车子在镇中心左拐,悠悠走进一条静静延伸的农家小路,山坡上树的浓绿和山涧庄稼的翠绿相映成景。弯弯绕绕行走六七分钟,便见“三晋茶村王家河”牌楼,其上的对联也非常气势恢宏。穿过牌楼百余米,山势顿开,天阔云低,丛绿掩映中一栋小楼——青罗客舍忽入眼帘,薄雾缭绕、日光贯顶,宛如仙居。
进入大厅,装饰典雅,设施舒适,餐厅温馨,在此消夏,有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之感。
在此清夏月余,抱山亲水,与蝶共舞,是我度过的最安逸的夏日。早上,6时起床,推窗望绿,养眼;吸入新鲜的空气,清肺。在山坡上打太极、迎着晨光练气功,面对空谷数声长啸,顿感神清气爽。中午,陪着爱人饮山间清泉,采摘林中鲜果;下午,二人一吹葫芦丝一吹电吹管,她调小菜,我写打油诗;夜晚,煮老茶、酌红酒、赏新月,运气好还能共观流星雨。
小楼近40套房住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清晨大家齐聚院中老核桃树下,吹着风,聊着天。听耄耋书法家谈研习心得,听退休干部叹世事通透,听俊男靓女在森林酒吧浅吟低唱,一派祥和。
后山的茶园也闻名遐迩,茶树郁葱,野菜鲜嫩。我随手采了一袋苦苣,制成红茶,汤色橙黄、苦中带甘,堪称上品。作为“茶痴”,我在这清净地独自品茗,观茶叶沉浮,看汤色百变,不仅品出了茶韵,也品味了人生,几十年风风雨雨归于平淡宁静,夫复何求?
每天,坐在露台看山风拂树梢,掀起层层绿浪,浪尖偶尔闪过松鼠的红尾巴,有时惊起几只喜鹊。山雨来时,雨滴砸草坪如交响乐,雨雾笼山似水墨画;雨后空气满是草木香,青苔石板路上偶有蜗牛爬过,留下银亮的痕迹,像悄悄写下的诗行。
客舍三面环山,夕阳西下,和三五好友坐在田间平台弹琴几曲,当月亮升起,便情不自禁地唱起《弯弯的月亮》《绿岛小夜曲》等,歌声随风飘向山巅,心也伴着飞,满是旷达洒脱。
看着月碾残香铺曲径,风拂暗绿染碧空,不禁诗兴大发,随口诵出:青影摇窗筛月碎,风动罗衣袂。客舍枕流泉,断续虫吟,引得游子归。残灯照壁星辰寐,酒浓人不醉。晓色渐侵阶,茶山慢品,自在逍遥随。在此消夏一月有余,触景生情,作了不少诗。
王家河的蝉鸣该是分了声部的。清晨是童声合唱,午后便唤作老生对谈,我在这样的蝉声里,把七月流火关在了门外。离开那天,蝉声依旧。收拾行李时,发现躺椅的缝隙里卡着片干枯的核桃叶,案几上还剩小半袋苦苣红茶,这些都时常让我想起王家河的味道。车将开出山门时,回头望了一眼客舍的匾额在风中静静伫立,牵牛花爬满了篱笆墙。
忽然明白,原来是山把它的清凉悄悄分了我一半。往后每年,这里大抵是我余生的清夏之家了。<br><br> |